7月13日,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发表文章《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公开批评了财政部,认为财政政策并不积极。7月16日,署名供职于财政系统的青尺回击,《财政政策为谁积极?如何积极?》。7月18日财政部财科院的院长刘尚希在《经济参考报》发表文章《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是大水漫灌》。央行和财政部在媒体上公开辩论,实属罕见。
先看看双方对阵的人物。都不是有拍板决定权的人,而是研究部门的负责人。这有好处,研究部门的同志可以交流探讨嘛,很正常,不至于撕破面子。央行叫阵的是徐忠局长,正厅级,财政部接招的一开始是匿名作者“青尺”,后来大概领导觉得不妥,还是要讲究对等接待,于是财科院的刘院长出马了。
争什么呢?我理解之后的结论是,央行要求财政部拿出真金白银来,而财政部说不想多出钱,不能大水漫灌。徐忠的文章结尾主要有三点诉求:“总结起来,在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要真正发挥逆周期宏观调控职能,应当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一是对小微企业、创新企业的减税政策要落到实处。二是在控制新增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同时,中央财政的赤字率要高于去年而不是低于去年。三是金融去杠杆面临资本不足的约束,必须以财政资金充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并完善公司治理,才能保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被削弱。”刘尚希的文章结尾也讲了三点:“从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来看,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入确定性......二是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三是推动实现新的供求动态平衡......”
谁对谁错?应该说,徐忠的文章在理论上占优势。比如,国有银行要增加注册资金,原来正常应该是财政部直接出钱作为注册资金,但是财政部发行了特别国债,向银行借钱,再注资到国有银行。这是空手套白狼,让经济体系增加了贷款,也就是增加了杠杆。这只是一个案例,还有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由于类似的原因形成了大量负债。徐忠的文章要求财政部拿自己收入的税费去出资,而不是借钱,以帮助降低金融系统的杠杆。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不这样做,还是用老办法,国债形成了杠杆,同时减少了民营企业的可借贷资金总量,逼迫央行被动释放流动性。而且财政部的确有钱,诚如徐忠文中所说,财政赤字水平不是提高了,而是降低了。不提高赤字,怎么能叫积极财政政策呢?相形之下,刘尚希的文章以模糊性词汇为主,无非是重申不能多出钱,也就是“大水漫灌”.
这个事情,在我看来,央行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央行为什么要用这种媒体发贴的公开方式向财政部喊话呢?为什么不能私下沟通呢?让全社会都知道,引起全社会关注,我认为,并不是最佳方式。也许,这不是央行的授意,仅仅徐忠局长个人的表达方式。希望如此吧!咸丰五年(1855年),在江西打仗的曾国藩给朝廷递交了一份《奏参江西巡抚陈启迈折》,说陈启迈不给粮饷,还处处设置障碍,妨碍剿匪大计。咸丰皇帝,看到奏折之后同意了曾国藩的参劾,把陈启迈革职了。但是,曾国藩并没有达到初衷,因为后派来的江西巡抚文俊还是不配合他的军事行动,处处掣肘。后来,曾国藩回湖南丁忧时,回忆起这件事,觉得自己做事方式太刚硬,得罪了江西官场,导致自己处处受羁绊。之后曾国藩再出山就采用了老庄之道和官场打交道。最终能否实现徐忠文章结尾所提的三点要求呢?我觉得未必。
这件事情也透露出一个信号,即央行不愿意看到因为金融去杠杆而导致货币紧缩的局面。这对股市是一个利好,对中小企业都是好消息。但是因为财政的原因形成的杠杆率太高,央行如果要维持较低的融资成本,又可能会面对“大水漫灌”的舆论指责,所以处在两难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