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但是不知道大清帝国也有一位改革开放的先驱。这位先驱不是别人,正是很多人心目中不苟言笑、思想老派的老夫子----曾国藩。
说起这大清帝国的改革开放,其实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期间,共创办二十多所新式学堂,培养了大量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开始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比如现在的招商局集团,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比如著名的招商银行,其发端就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筹办的轮船招商局。因为清朝已经倒闭了,所以没有人像总结改革开放成果一样赞美洋务运动。然而,如果历史倒流到清朝,如果大清朝不会迅速灭亡,还继续存在了几百年,如果我们还是大清朝的子民,那么对洋务运动的赞美,不会亚于现在对改革开放的赞美。因为那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向西方国家全面学习文化和技术!要知道,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一直以来是世界老大。直到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了以后,清朝逐步就落后了,但是在清朝的统治阶级思想中以及平民百姓的心目中,中国就是天朝,是世界第一。向西方国家学习,那是蛮夷化,会遇到极大的阻力。这种阻力,会比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阻力要大很多。邓公实行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上下同欲、人心所向,但是曾国藩要推行洋务运动,那是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且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画卷,重现那一幕中华文明史上激动人心的时刻。
洋务运动最大的反对派就是曾国藩的同学倭仁先生。他是蒙古人,虽然名字听起来像涡轮,但是官位非常高,对朝廷影响非常大。同治元年(1862年),倭仁任大学士、官拜工部尚书。慈禧太后觉得倭仁老成持正,特命他作为同治帝的老师,授文渊阁大学士。清朝是没有宰相这个职位的,大学士有好几个,地位相当于宰相。曾国藩在同治七年才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曾国藩多数时间在地方上工作,而倭仁长期在朝廷工作,与皇帝和太后的关系更加密切。所以,总体而言倭仁在朝廷的地位一直比曾国藩高。
同文馆之争是洋务运动期间,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第一次大论争。他反对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担心“变夏为夷”。他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义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重人心,轻技术,这是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特色。《中州先哲传》中记载“曾国藩送学生留美,倭仁复阻之,然不送诸生举贡,亦卒如其议”。
由于慈禧太后倾向曾国藩的意见,所以最终洋务运动还是发动起来了。首先是发展军事工业,后期是发展民用工业。进一步的问题是,为什么倭仁和曾国藩都是理学宗师,求教于同一个理学大师唐鉴,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会截然不同呢?有学者把倭仁列为理学修身派,把曾国藩归为理学经世派。事实上,程朱理学没那么多派别,程朱理学就应该是倭仁所想的那样的。如果曾国藩没有带兵打仗,见识到西方武器的威力,曾国藩的观点也会和倭仁差不多。
曾国荃在围攻南京时,向曾国藩索求洋枪支持,曾国藩给他的回信中说:“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真正的美女,是不争一些装饰品的,打仗还是要靠人心齐将士用命嘛。果然是传统理学宗师的派头!然而,随着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威力,曾国藩越来越觉得有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曾国藩的幕僚容闳(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建议选拔一些聪明的儿童,从小就把他们送到美国留学。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方夜谭,被倭仁视为大逆不道的想法。但是曾国藩同意了,并且上疏皇帝促成了此事。同治十一年,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乘船奔赴遥远的美国。这批一百多人的留学生当中,后来就有“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然而,曾国藩没能亲眼看到自己力主的第一批留学生出国,因为几个月前就与世长辞了,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比同是理学宗师的倭仁,曾国藩更加讲究实效。比如给儿子的家书中,曾国藩认为读书的目的是明白事理,学会“孝悌”,只要实践中能做到孝悌,不读书也是可以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曾国藩是一个不唯书的人,一个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人。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小平同志的“猫论”,在曾国藩的实践中得到了回响。纪念邓小平,纪念曾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