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曾国藩,不能仅仅靠分析理解,还要读原著潜移默化。有时候,人知道了一个道理,但是并不能做到。这是因为虽然理性上理解了,但是情绪上还没有适应准备好。读原著可以最快地适应作者的思维节奏,和作者的情绪同步。
比如要学习曾国藩从容不迫的气度,就需要多读古文,古文的节奏比较缓慢,会放缓思考的节奏。
观察身边人,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人的说话风格与他的性格、行为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强化关系。语速快的人,思维一般比较敏捷,喜欢联想,跳跃性也大。这样的人无论说什么都好像放连珠炮,听话的人如果精神微微放松,就会错过他们要表达的内容。对应在性格和行为上,这样的人一般来讲自我意识比较强,在生活中也会倾向于事事把握主动,在跟人相处的过程中喜欢占支配地位。而说话慢条斯理但是富于节奏感的人,每次面对问题时都不会立刻给出回答,他们往往会先慎重地思考一下,然后再用相当慢的语速来陈述他的看法,讲起来简洁而清楚,不喜欢说废话。这种习惯一边说话一边思考的人,在生活中表现得会比较稳健,他们很少冲动,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总是不紧不慢,反应虽然比别人慢半拍,但是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策却相对稳妥周全。曾国藩其实就是这种语言迟缓的人。人的行为方式决定了语言方式,还是语言方式改变了行为方式,很难说得清楚。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注意到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他认为,每个民族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种属于该民族的独特“世界观”,而这种“语言世界观”在实践中形成,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实践行为。行为经济学家Keith Chen曾经论证了不同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储蓄行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如果有明确描述未来的词汇,则整个民族的储蓄比例就会偏低。相反,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只能模糊描述未来(例如没有明天、下周和明年等词),则储蓄比例会更高。他认为,如果一门语言不能区分现在和未来,那么该语言的使用者就更加倾向于将现在和未来当成是同一个时间点,或者是很接近的时间点,这会让他们觉得未来就是现在,从而更加容易储蓄。我认为,这个经济学家所举的案例不是很妥当。因为越现代化的社会往往储蓄率越低,而无法清晰描述未来的民族往往是落后的民族。但是,这个例子所表达的意思是正确的:人们的行为如果越基于未来的预期而作出的,那么会储蓄率越低。其实更加恰当的例子是东北人和上海人。东北话热情、开朗、奔放,两个有矛盾的东北人说着吵着容易动起手;而说着吴侬软语的人哪怕争执很激烈也不容易出手。
要学习一个人的优秀品格和思维方式,读他写的原汁原味的文章是最好的方式。学习曾国藩,读他的家书无疑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