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浦来德私募基金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页 > 庞剑锋读曾国藩 >

庞剑锋读曾国藩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庞剑锋:自古圣贤多磨难

中国古代功臣中,功高震主者绝大多数没有什么好结果。唐太宗和光武帝都没有杀害功臣,因为这两位皇帝是十分罕见的文武双全自身非常强大,没有功臣可以震动他的地位。除了这两位皇帝所领导的朝代,大功臣基本没有善终,除了唐代的郭子仪,清代的曾国藩!曾国藩为什么能做到功成身退?因为他不骄傲。不骄傲,很多人都知道,为什么做不到?他为什么不骄傲?他有一句话很好地解释了原因。

“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砺而出”。没有天生就有才华,大多都是跌宕起伏逆境重生,百般磨难后成长起来的。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曾国藩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无非是遇到困难打脱牙和血呑,总结经验,徐图自强。既然自己没有特殊的地方,也是跟别人一样普普通通,那又有什么好骄傲的呢?

韩信被称为“战神”,项羽被称为“霸王”,他们的确几乎百战百胜,似乎身上有特殊的光环。部下吹捧他,对手敬畏他,慢慢地自己也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了。后来,霸王只失败了一次,垓下之战全军覆没;战神死于领导的暗算。而曾国藩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才能都是磨砺而来,把自己当作普通人,甚至认为古代圣贤的才能也是困苦磨砺的结果。这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

圣贤一定要经历苦难,才能砥砺自己的心性,克服自己的弱点,形成自己的思想。

中国的两个半圣人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曾国藩是“磨砺”二字最好的代名词。曾国藩七次“复读”才中秀才,多次会试才有同进士出身。年少的磨砺以及靖港、湖口两次自杀未遂,让曾国藩一直把自己当平凡人,不断反思。

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然而回顾孔子的一生,却是充满坎坷,历经磨砺的一生。

虽为贵族,但处处受到排挤;虽有治世之道,但没有用武之地。3岁丧父,17岁丧母,自己30岁了还没有一官半职。请注意,两千多年前的30岁相当于现在的50岁了。孔子一生颠簸流离,自己说自己如“丧家之犬”。但是他心态很好,不断奋进,讲学布道,最后还成功地活到了七十多岁。而晚年的孔子,还完成了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的修订。假如没有孔子,过去几百年的中国历史,就如同漫长的黑夜。孔子一生遭遇的困苦磨难不仅没有打垮他,反而磨砺了他的心智,增强了他的毅力,最终助他成就了一番伟业。

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

王阳明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孟子的话。王阳明比较线性思维,用现代话说,比较轴。王阳明对程朱理学感兴趣,学朱熹的“格物致知”,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格了几天几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还生了一场病。王阳明在贵州经历龙场悟道,才提出了心学。所谓的龙场,其实就是几个山洞,随时有野生动物出没。为什么来到贵州?因为在京城被“廷杖”打了一顿,流落到此。王阳明的一生为明朝做了很大贡献,却两次被严重地处罚。想必生活地十分郁闷,以致于王阳明的临终遗言是“吾心光明”。

如果一个很聪明的人,没有经过磨砺,很难成大器。正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方仲永的故事,人人皆知。

抚州有一户方姓人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一家人不认识几个字,后来他们生了个小孩,名叫方仲永。方仲永五岁时,忽然挥笔写下了四句诗。一家人看得目瞪口呆,连忙请来一个秀才。秀才将信将疑,又随便指着屋里一件东西,叫仲永当场赋诗。仲永歪着小脑袋想了想,挥手立就,诗句贴切。

这一来,神童的名声便播扬开来。乡里人都想见识一下神童。有些富贵人家重金迎请,让他当堂赋诗。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就整天带着仲永走家串户,到处表演。王安石听说了仲永的名声。仲永十二三岁那年,王安石叫他即景赋诗。仲永搔了许久脑勺,才勉强写出一首,与从前相比,显然逊色了不少。又过了七八年,王安石再次回到娘舅家,顺便问到仲永,娘舅对他说仲永已经不会作诗了,湣然众人矣。

方仲永的故事令人感到惋惜。于是王安石写下了一篇千古流传的《伤仲永》。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优越的天资只是给人提供了成长的先天条件,但是后天的艰苦努力才是更重要的。纵观历史上有所成就的伟人,哪一个不是经历了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呢?



合格投资者认定

浙江浦来德私募基金有限公司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相关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 万元,且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请阁下详细阅读本提示,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


接 受 放 弃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法律声明
浙江浦来德私募基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5159662号  |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10-6621 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