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家庭观中最高境界是成为“孝友之家”。曾国藩说:“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所谓的“孝友”,就是对长辈孝敬,对平辈友好。这是一个道德准则,曾国藩一生最看重的就是道德。他甚至对兄弟说,做官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就算不做官,只要能做到“孝悌”就可以。
在这里曾国藩区分了四种家庭: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这四种家庭,可以重合在一起。比如曾国藩家族既是官宦之家,又是孝友之家。耕读之家不一定就是孝友之家。因为人的修养不是体现在读了多少书或者发表了多少文章上,而是体现在接人待物上。2018年,高铁上某博士霸占座位的新闻一时间刷了屏,是一个读书不等于修养的证明。现在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教技术性知识,缺乏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曾国藩在这四种家庭中,挑选的组合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
有一次给兄弟写信的时候,谈到富贵之家给别的人家送礼物时,往往礼物比较多而情谊比较少,派的人多而亲临现场的少。曾氏原文:“大抵富贵人家习气,礼物厚而情谊薄,使人多而亲到少”。所谓情谊比较少,主要是去参加活动的人少,暖心的话说得太少。这是非常细节体现了曾国藩的孝友思想。现在的社会也是一样,富贵人家往往想,送了这么厚重的礼物,比别人多,情谊就比别人多了,于是言语上就没有那么周到了。可是接受的人感受到富贵人家的自矜情绪,虽然嘴上不说出来,心里会觉得受到了轻视,总有一丝不悦。在从事慈善活动的时候,有的人直接发钱,过于直接,不重视思想上的传递,效果也不好。因为接收方拿到了钱,缺乏意义的交代。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物质的需求,包括心理上的需求。所以曾国藩要求兄弟效仿祖父星冈公的做法,“并无厚礼后物,而意甚殷勤”。
德才兼备,是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为什么曾国藩如此重视道德,对才能似乎不怎么重视呢?是不是有些迂腐?
现代社会,大多数工作,都不是非某一个人不可。张三不做马上就有李四来替代。有一技之长的人到处都是。决定成败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人际关系,更深层次的就是道德品质。民间有俗话“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可以谋个职业,养活自身。但是如果要更进一步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比技术知识更加重要。
孝友之家为什么能延绵十代八代?因为家庭内部的人团结,外围又有很多人喜欢这样的家庭,帮助这样的家庭。众人帮助之下,这样的家庭能不兴旺吗?事实上,曾国藩家族的后代的确人才辈出。比如,曾国藩的两位儿子,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泽帮助清朝与沙俄谈判,收复了一些失地,受到历史学家的好评。比如,新中国开国大典时,搀扶着宋庆龄和毛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的那位女士就是曾国藩弟弟曾国荃的玄孙女曾宪植、叶剑英元帅的夫人。比如,台湾曾经的国防部长俞大维,就是曾国藩孙女曾广姗的儿子。如果进一步追溯,曾广珊的丈夫的兄弟(俞明震)的曾孙,也姓俞,还做过这几年的中国国家领导人。俞大维的儿子俞扬和,是蒋经国的女婿,有一位儿子叫俞祖声。曾孙女曾宝荪,担任过台湾大学的校长。曾孙曾约农,是台湾东海大学的终身荣誉校长。可惜曾宝荪、曾约农这两位都终身未婚。后面的第六代七代子孙虽然公开信息披露不多,但想必不会差到哪里去。遥想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中山靖王是正宗的汉武帝亲弟弟,居然以卖草席维持生计,实在可叹。而曾氏子孙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政权,还能屹立不倒,非常体面地生活着,的确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