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给九弟国荃的家书中写道:“天下事焉能尽如人意?古来成大事者,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历史背景是曾国荃想招募新的水军,觉得原来的水军将领彭玉麟、杨载福用得不顺手。的确,彭玉麟看不惯曾国荃的贪污,甚至要弹劾曾国荃,两个矛盾很深。但是,曾国藩劝曾国荃要迁就、包容,于是说了这段话。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藩是明智的。彭玉麟水师在向曾国荃部队控制长江,提供粮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合作者要从大格局出发,互相迁就,从不完美中造就完美,达成互赢,成就彼此,从而达到人生之巅。
曾国藩和左宗棠是晚清咸同时期一代豪杰,二人共事十余年,同为同治中兴立下不朽功勋,但两人的一生恩怨,留给后人无尽的哲思。早期曾国藩对左宗棠有举荐之恩,却也难平二人嫌隙。左宗棠38岁出山,平定江南时,率领楚军屡建奇功,曾国藩对他屡加褒奖和不断举荐,对其生活也关怀备至,巡视各军时,发现左宗棠行军帐幕狭小,便吩咐送去特制的两个大帐幕。左宗棠一直侍才傲物,看不起说话慢吞吞,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的曾国藩。有一次,曾国藩在靖港首次与太平军作战惨败,仓皇逃回长沙,左宗棠登门拜访,把曾国藩痛骂一顿,指责其不该一次兵败就去自杀,曾国藩以沉默回应。第二次,曾国藩在江西战场内外交困,没有得到咸丰的准许就回湖南老家为父奔丧了。左宗棠严厉批评曾国藩没有担当,曾国藩依然谦让隐忍。第三次,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拿下了太平天国首都,向朝廷发了捷报,左宗棠却指出捷报有误,幼王未死,随时可能东山再起。这件事追究起来是欺君之罪,于是两人处于8年的断交状态,直到曾国藩去世。然而,在这8年之间,左宗棠作战西北,曾国藩主动调动湘军精锐协助作战,并解决了全部军费,而且把刘松山推荐给左宗棠,助其收复新疆立下汗马功劳。曾国藩去世后,左宗棠送的挽联是“知人之明,某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一向孤傲的他在落款处写下“晚生左宗棠”。两人一生恩怨,却也为国事同心同德的付出,在互相迁就中造就了一段历史佳话,也给后人留下辩证哲思的遐想和思考。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也是不断迁就韩信换来的。韩信是个天才,但是脾气不好,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跟从过项梁、项羽和刘邦。在刘邦大营,韩信也要出走,于是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刘邦没有计较,反而封韩信为大将军。后来,韩信壮大了有些不听使唤了。垓下之战前夕,刘邦再次答应韩信封之为齐王的要求,于是才有了天下一统。试想,如果刘邦因为韩信有脾气有野心就弃之不用,还会有后来的汉朝吗?
证券投资之道,也是一样的道理。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优秀的上市公司也有不同的问题,若能瑕不掩瑜,依然不影响它成为好股票的潜力。比如,贵州茅台,这十几年涨了百倍,公司就没有瑕疵吗?有,而且还很明显,比如也有个别管理人员贪污。然而,作为外部投资者要看主流,眼里若容不下沙子,就找不到可以买的股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