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中严苛古板的冷面孔不同,射手座的曾国藩虽然工作繁忙,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枚大暖男。现代“大白式”暖男的爱父母妻儿兄弟、内心沉着稳重、敢于付出、真诚贴心、有内涵等几个优点和标准,曾国藩全占了。他认为,当官是一时的,居家过日子才是长久的事。
“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然。”
一、父母的贴心小棉袄
曾国藩十分孝敬祖父母和父母。在外地,经常买高端保健补品,比如高丽参、鹿茸、阿胶等给家里寄过去,甚至还会附上保健品的做法和吃法。高丽参在当时是高端进口补品,价格很贵,堪比现在同仁堂的冬虫夏草。曾国藩家里简朴,对父母寄补品这事却十分勤快,在家书中多次提到,
“曾受恬自京南归,余寄回银四百两、高丽参半斤、鹿胶阿胶共五斤、闱墨二十部,不知家中已收到否?”
曾国藩在京为官不能回家,想邀请父母一起来京,把心情抑郁的叔叔也一起带来京,让叔叔“潇洒半年”。但是他的父母各种原因推脱,曾国藩居然使了杀手锏,表示不开心了,宝宝要离职回家看父母。
“禀告父母亲及叔父母,或告假归省,或迎养堂上,二者必居其一”。
他父母一看,好不容易培养个儿子做到高官光宗耀祖,千万不能辞职。于是就先允诺答应来京,安定曾国藩。曾国藩十分高兴,做好了各种迎接的准备,等了大半年也没有把父母等来。堂堂曾大人就这样被父母忽悠了一回。
接不了父母来京,曾国藩就把希望寄托在弟弟上。他甚至说,做官的意义就是取得堂上父母欢心。我现在有官有工资了,诸位老弟就算没有也无妨,做好孝子就是大学问。
“科名之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也谓禄仕可以养亲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亦可以承欢,亦可以养亲,何必兄弟尽得哉?”
一般孩子都嫌父母唠叨,可是父母嫌曾国藩太唠叨。因为曾国藩太关心父母,书信中各种大小事叮嘱,以致于父亲都被唠叨烦了。有一回,曾国藩不得不在家书中说,儿子以后一定听话,不再那么琐碎了。曾国藩对父母的孝敬,估计比做女儿的还要贴心细致吧。
二、疼老婆:最浪漫的事是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曾国藩作为中国古代男人,表达感情很含蓄,但是从他的书信、日志中,仍可以找到关心妻子的语句。曾国藩一生有两位夫人,正妻欧阳氏,妾陈氏。
曾国藩在军营中,依然惦记着欧阳氏的眼病,很焦虑,没有电话手机,只好在日记里记录心情。
“知内人目疾日剧,殊以为虑,丸药方至三十四味之多”。
接到儿子来信,听说欧阳夫人眼病加剧,担心能否治好?
“具悉尔母目疾日剧,不知尚可医否?”
相聚的时候,曾国藩有时会凑过去,和正在做家务的夫人聊天,相互讲笑话。年轻的曾国藩在京做官时,一度想做个段子手,专门每天记录一些段子,叫“茶余偶谈”。可惜,后来这个习惯没坚持下去。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后期,有一段时间家眷都在安庆。有一天晚上曾国藩陪妻子欧阳夫人纺纱。很晚了,为了驱赶睡意,欧阳夫人讲了一个笑话,曾国藩如获至宝。第二天早上,和幕僚吃饭时,曾国藩把段子给转述了一遍,惹得在座大笑。据他的好友欧阳兆熊的《水窗春呓》记载,“坐中无不喷饭”。
由于爱屋及乌,对欧阳夫人的兄弟、父母,曾国藩也竭尽全力地帮助。
其妾陈氏,是曾国藩50岁左右获封两江总督后纳的。本意是给他挠痒痒。曾国藩有严重的癣疾,军事压力大时更容易发作。虽然纳妾后并没有让癣嫉缓减,但是睡得好点了,“稍能成寐”。
有一段传闻,并不准确。曾国藩为体谅陈氏在身边服侍的辛苦,甚至以四省总司令之尊替陈氏洗脚,正好被大嘴巴左宗棠撞见。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联
“替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
三、爱孩子:翰林奶爸+远程辅导作业+素质教育
年轻时作为翰林的曾国藩,并不需要去上班,经常在家soho。于是常常当起了奶爸的角色,在家哄带孩子就是一天,“抱护小儿一日”。翰林院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相当于现在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科院、社科院等。但是比这些研究机构地位更高,翰林也相当于中组部重点培养对象,外放出去都是高官。有一天,欧阳夫人生了个女儿,曾翰林一直陪着,一夜没睡。翰林奶爸,当之无愧。
如今80后家长最头痛的事之一,就是给孩子辅导作业。而曾国藩对孩子辅导作业不仅很有耐心,而且兴致昂然。无论和太平军打仗多紧张,他都会抽空写家书,教导孩子的学习方法。不仅宏观指导,而且要孩子把文章寄到大营,亲自批改作业,进行远程教育。
“甲三之论、甲五之小讲,已加批付回”。
在注重学业之余,曾国藩很提倡素质教育、劳逸结合。他建议读书不能死读书,要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乐趣,“即读书用心,不使太过”,“得些滋味”,慢慢就会进入“怡悦之境”。在读书同时,也要多种素质培养,劳逸结合,让他孩子在家养养花草山竹,外出去游山玩水,到处玩玩,培养孩子的活泼和生机,释放孩子的天性。
“以后在家则莳养花竹,出门则饱看山水,环金陵百里内外,可以遍游也。”
相信曾大人如果有空,一定会带着孩子去体验一番亲子游。
四、提拔兄弟:世界那么大,带你一起去看看
曾国藩将弟弟曾国荃从偏僻的湖南乡下带到天子脚下,希望能带弟弟开眼界长见识。曾国藩带着弟弟在北京城逛了几天,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初出茅庐的曾国荃感到异常兴奋。
道光二十一年的正月初七,曾国藩开始正式为弟弟辅导功课,讲解诗文。曾国藩作为长兄,不仅带弟弟来帝都长见识,还日复一日亲自给弟弟教课,对弟弟的关怀令人动容。有一回,十几岁的曾国荃处于叛逆期,闹情绪,一直不过来上房和曾国藩夫妇吃饭,除了“宝宝要回湖南老家”,一句话都不说。曾国藩就端着碗到弟弟房间吃,同时耐心地给弟弟疏导情绪,做心理按摩。做了一个月的思想工作,终于让曾国荃回上房吃饭了。然后,曾国藩高兴地给父母写信,说终于把九弟劝得回心转意了!
为了劝六弟专心读书,曾国藩在书信中说,外面的事老哥给你搞定,老弟你就专心读书吧。
“家中之事,弟不必管。天破了自有女娲管,洪水大了自有禹王管,家事有堂上大人管,外事有我管,弟只安心自管功课而已,何必问其他哉?”
五、对朋友:暖心的老铁
曾国藩对朋友绝对担当得起“暖心的老铁”的称号。曾国藩在朝廷中朋友非常多。在他去世时,清朝有一半以上的要职官员都是他提拔推选的。除了提拔,曾国藩还是喜欢在朋友圈里发红包的人。他看到身边朋友穷苦,会发红包。在四川当监考官领了1000两银子,想要发400两红包给族人。朋友陈岱云在外地做官,遇到一红白喜事,作为京官的曾国藩居然也包了30两银子的红包,硬是打破了大清朝地方官给京官红包的惯例。
作为晚清第二大暖男,曾国藩非常被道光皇帝器重和重用。顺便说及,晚清第一大暖男正是那位非常注重家庭的道光皇帝。所以,道光皇帝提拔曾国藩,可谓是暖男关照暖男,一路绿灯,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