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初,任正非罕见接受外界采访,主要目的是在贸易战和孟晚舟事件的阴影下传递信心、鼓舞士气。当记者问到如何看待自主创新的时候,任正非的回答令人震惊!
“我从来不支持‘自主创新’这个词。我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我们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这样才能缩短我们进入世界领先的进程。”
第一、华为极高研发投入的同时,不强调自主创新。
任正非做企业,更加重视拿来主义,借鉴已有的成果。当然,对科学家的创新精神,任正非还是支持的、尊敬的。
“当然科学家都是自主创新的,我指的是我们这种公司的工程创新......在精神上我是支持自主创新的。所有科学家的创新都是自主的,它是一种精神。”
在企业工程领域,任正非觉得只有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要去创新,比如未知领域、技术封锁领域。
“我认为在尖端的未知上更多的强调自主创新是可以的,比如嫦娥4号,人家不给你,那你得自主......但是我们不能在低层面上强调自主创新,一个螺丝钉你也要自主?日本、德国的中小企业很了不起,日本一个企业几十年就做一个螺丝钉,这个螺丝钉最大的特点就是永不松动,全世界到处高速设备、高铁、飞机全部都用这家螺丝钉。”
外界都知道,华为是一个高度重视研发的公司,据说每年销售额的10%都拿来做投入研发。如何理解任正非的话呢?仔细辨别就知道,研发不等同于自主创新。研发可以是对现有的技术进行小小的改进,或者从实验室落实到规模量产,或者对若干个技术成果进行合并。
简言之,华为的研发,更多的是一种模仿,或者模仿之后的再超越。
第二、对其他企业的启发
套用林毅夫教授的术语,华为是一个典型的利用“后发优势”迎头赶上的企业。最明显的就是华为的手机业务。苹果公司推动了智能手机的诞生,华为只是很多跟随者之一。华为迅速地将通信行业的技术储备转移到手机业务,使得手机业务突飞猛进。2018年,华为的手机业务达到了约500亿美元,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后发优势已经很少,必须要自主创新。但其实,中国和发达国家在传统成熟产业上的差距还非常大。所以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在许多产业上还可以通过合资、并购或到发达国家设立研发中心的方式,将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创新方式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仍然应该继续倡导。
连华为,这个中国研发实力最强的公司,都不强调自主创新,其他大多数企业还有什么资格谈自主创新呢?当然自主创新也有成功,但是成功概率并不高。
模仿、引进、学习、再创新,比自主创新更有效、更重要。这不仅对高科技企业是有效的,对于任何行业的企业都是有效的。一个开餐馆的,可以模仿更好的餐馆;一个做基金的,可以学习更好的基金;一个开超市的,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不断扩张就成了沃尔玛。不管做什么行业,只要不断吸收引进其他优秀组织的成果,结合自身企业的特征,才是最有效的超越路径。
试问,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治中兴的第一功臣、洋务运动的发起人、曾国藩有什么自主创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