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浦来德私募基金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页 > 庞剑锋读曾国藩 >

庞剑锋读曾国藩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庞剑锋:真正的战斗力

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给皇帝的奏折中说,这十几年来,没有用一个奇谋妙计,只是结硬寨打呆仗而已。那么他的硬寨究竟硬在哪里?

一、过硬的防御工事

很多文章都提到,湘军结硬寨打呆仗的最大特色是深沟高垒。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自己,到了一个地方安营扎寨,要挖壕沟把自己圈起来,顺便用挖出来的泥土筑墙,防范敌人偷袭;第二、对敌人的城池,久攻不下的时候,就挖沟筑墙,把敌人的城池包围起来,困死敌人。对九江、安庆、南京这些重要城市,湘军都是用这种战术攻破的。

关于怎么扎营,曾国藩亲自写了几条详细的规定。咸丰八年的扎营营规有六条,咸丰九年的时候更加完善了,有八条。

以咸丰九年的八条营规为例。其中一条规定,每到一个地方准备安营的时候,无论风雨,开始挖沟筑墙,一个时辰之内完成。完工之前不许休息,不许主动进攻。当兵是很累的,尤其是当曾国藩的兵。

曾大人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也是细心的懂建筑的实际人。营规规定,筑墙的时候,每筑一尺左右必须用长条小树铺上,起到防止泥土流失的作用。另一条规定,如果挖出来的泥土用不上,必须抛得远一点,不能太靠近壕沟,以防止下雨的时候泥土流入壕沟。

这就是为什么每到下大雨天,曾国藩总是心绪不宁,怀疑天意究竟如何。担心前线的土墙塌方啊。

除了壕沟、土墙之外,还有木桩墙。多数历史书上只提到了壕沟和土墙,没有提木桩墙。咸丰八年的营规中还没有木桩,咸丰九年的营规中就有了木桩墙的说法,大概也算是与时俱进吧。木桩墙,在营规中被称为“花篱”,其目的和土墙是一样的,也是防止敌人靠近。

曾国藩规定,土墙一道就够了,壕沟则两三道更好,至于花篱则五六层更好。

别以为这就完工了。都说细节在魔鬼,打仗可是个绝对的细活。第八条规定,火药放哪里呢?要挖个地窖,盖点草,防止潮湿。另外,曾大人是一个读书人,文明人,很讲究卫生,荒山野岭的,也不许随地大小便。第八条还规定,每个营必须建造至少四个厕所,其中两个在大营内,晚上用;另外几个在大营外,白天用。

如果只是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就拔营离开了呢?要不要这么麻烦?曾大人说,哪怕只住一个晚上,也要修好大营,一切细节不能打折扣。

怪不得有些历史学者说湘军其实就是“湖南民工建筑队”,一点也不过分。湘军士兵又要杀人又要施工,同志们真的太辛苦了!不过幸苦归辛苦,总比丢了命要好。领导还是关心大家的。

必须指出,清朝传统的绿营兵也挖壕沟,只是不如湘军的深;绿营兵也修墙,只是不如湘军的高。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亲眼比较了曾国荃大营和绿营兵的江南大营的区别,得出来这个结论。虽然都挖沟筑墙,湘军才是真正的深沟高垒。

但是,如果把结硬寨打呆仗主要理解为深沟高垒,就失之偏颇了。

二、更硬的是人

提一个实际的问题,深沟高垒虽然有效,如果还没挖好壕沟,敌人就来了怎么办呢?而且,这可能是大多数情况。“我们还没开工建设呢,太平军兄弟们等一会儿再进攻吧!”这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靠人去拼了。所以说更硬的是人,是训练有素的将军和士兵。

湘军著名将领罗泽南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罗泽南曾经是一位非常苦逼的乡村教师。因为家里穷,没钱看病,先后死了三个儿子,妻子的眼睛也因此哭瞎了。但是罗老师没有被生活的厄运击垮,是一位怀揣着“中国梦”的、有理想的乡村教师,写了好几本理学方面的书,是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坚决拥护者。45岁之前,罗老师除了教书,也只会教书,勉强度日。

45岁那年,也就是咸丰三年,42岁的曾国藩回老家办民兵,罗泽南的人生开始步入辉煌。两位中年老男人都是理学家,并不油腻,一拍即合,共同开始创办湘军。当然曾国藩是在籍礼部侍郎,副部长,官位高,罗泽南是曾国藩的下属。据说罗老师带兵,不改教师本色,非常注意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他经常白天打仗,晚上给士兵讲思想政治课。曾国藩在给罗泽南的墓志铭中写道:“朝如鏖兵,暮归讲道。”这一特点,不禁让人联想到毛泽东的部队。有思想的部队就是不一样。他的部队是早期湘军中最具战斗力的,几乎是百战百胜。

咸丰五年三月,罗泽南带领约五千湘军向弋阳出发,到大水桥这个地方,周围都是水田,没有地方扎营怎么办?找个老乡问问附近的地形吧。正在这时,一声号角划过长空,三四千太平军簇拥着黄色军旗出现在前面不远处一个叫五里亭的地方,正气势汹汹地朝罗泽南部队冲过来。太平军越聚越多,不仅五里亭,连陈家山附近也有敌人了。合起来一共有上万人,“黄旗蔽野,呼声震天”。

没有深沟高垒,拼实力的时刻到了。罗泽南赶紧命令走在后面的唐训方、林福祥部队快速赶来。一开始,罗泽南只是列好阵势,任凭太平军挑战,就是不进攻。太平军纳闷了,怎么这个将军莫非并不想打仗?没想到等到湘军后续部队都到位了,罗泽南果断地发起进攻,把太平军逼到桥上。先用一阵枪炮,然后大刀长矛兵一起上,杀死了几十个敌人。太平军被这阵势吓坏了,仓皇逃窜,湘军一直追击到弋阳城下,杀死了几百个敌人。因为湘军同志们都没吃午饭,打着打着肚子饿了,罗泽南命令收队,并开始施工,准备挖沟筑墙。

“罗泽南以军未午餐,饬令收队,急修营垒以自固。”

没想到,太平军也不是省油的灯,根本既不给湘军吃饭的机会,也不给建筑施工的机会,上万名太平军冲出城来,排出三个方队挑战。每个方队都有好多的旗帜,让人看着都眼花,“旗帜之多,众为目眩”。湘军怎么办呢?先排好队,等太平军冲上来。冲个几个回合,冲不破,太平军的气势就下去了。

“我军屹然不动,乘其气竭,一呼而进,杀毙大黄旗贼数十名。”

接下来的情况就是湘军反攻,太平军狂奔不止了,死的死,伤的伤,跳水的跳水,撞墙的撞墙了。这一天,打了两次仗,根本来不及结硬寨,就是硬拼硬打,打呆仗。结果是消灭太平军三千多名,湘军损失几十名。很划算吧,关键是还没吃中饭。

你说厉害不厉害?

接下来,罗泽南让一位将领留守弋阳,自己带三千五百名湘勇去解救广信。可惜,快到的时候,广信已经被太平军占领。罗老师悲愤不已,就准备在广信城边的乌石山下扎营,同时吩咐李续宾、唐训方等人在附近扎营。当军士们正在挖沟筑墙,热火朝天地搞建设的时候,太平军来了,黄旗遍布山谷,又是“呼声震天”,看起来非常骁悍。但是,小伙伴们并没有惊呆,仍然“自整营盘”,该挖沟的挖沟,该筑墙的筑墙,好像敌人没有来一样,居然还坚持了很久。等到太平军越靠越近,湘军才开始排好队出迎,但是仍然不求速战,只是列好阵势等太平军冲上来。这就是经典的曾国藩式打法,后发制人。

“刀矛对杀之时,要让贼先动手,我后动手。头一下已过,第二下未来之时,我拨他头一下,正好杀他。”

等到敌人冲了好几次,力气消耗了不少,湘军才开始进攻,“振鼓而前”。这次的太平军还比较强悍,不肯退却。直到士兵们杀了十几名黄旗手,太平军才稍微退却,于是湘军“乘胜而进”,于是太平军土崩瓦解。这一仗,不算跳水死的、烧死的,一共击毙太平军八百余名。

罗泽南带领的这支部队,遇到的类似战役非常多,屡战屡胜。罗老师也因为军功,被封为布政使,相当于常务副省长或者省委副书记。罗泽南去世之后,部队交给李续宾带领。李续宾也是屡战屡胜,直到1858年在咸丰皇帝的遥控指挥下,孤军深入,战死在三河镇。当时五千湘军对陈玉成、李秀成的十几万的联军,打了三天三夜,全军覆没。三河镇战役也是湘军唯一的重大失败。

三、人员素质比较

为什么十几万人打几千人还这么辛苦?要理解这点必须了解太平军的兵员结构。

太平军最能打仗的是那些初期就跟着洪秀全的有宗教信仰的“老广西”。这些人是被拜上帝教洗脑成功的,以为死了是上天堂的,所以根本不怕死。在广西的时候,太平军一共也就两万人左右,可惜,这些人多数被林凤祥、李开芳带去北伐了。这支2万人的北伐军,以广西人为主,可能还夹带了一些江浙人,从南京出发,一路高歌猛进,打到了河北,居然差点端掉了清廷的老窝。

你说厉害不厉害?

如果林凤祥这支部队和罗老师的湘军打一仗,那真不知道结果如何。遗憾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事实上,和罗泽南部队交战的太平军士兵多数都是流离失所的农民无产者,也就是传说中的流民。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汉,人数暴增至五十万,其主要增量是流民。不论男女,一律带走。正如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所说,被抢走的男女,身上有钱的交出来给天国,否则就杀头;每人给点饭吃,男人去临阵杀敌或者修筑工事,女人则负责后勤。

“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男子日给米一合,驱之临阵向前,驱之筑城浚濠。妇人日给米一合,驱之登陴守夜,驱之运米挑煤。”

有些农民本来不愿意参军,可是想想自己在家也吃不饱饭,既然参军有饭吃,那就从了吧。这也是社会民生艰难导致的。这些流民士兵非常值得同情,但是战斗力就不行了。他们就是太平军中的“群众演员”。

列阵的时候,都摇旗呐喊,声势浩大,表面上太平军很强大。交战的时候,人人心里都有小算盘,感觉能打得赢,就跟着冲上去,用叉子戳几下死尸也算出力了。如果盘算着打不赢,那就赶紧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如果看着湘军没追过来,那就再冲过去摇旗呐喊,烦死对手。

他们类似抗倭名将戚继光最不喜欢的绍兴兵。修工事任劳任怨,都挺好的。战场上敌人退却他们也追击,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撤退,没有和敌人正面肉搏的勇气。

这些流民都是一种初级水平的游击队员,跟湘军打阵地战。人数没有巨大优势的情况下,想赢,门儿都没有。同治元年,曾国荃的2万人,硬是抵挡住了李秀成的20万太平军。兵力相差这么悬殊,太平军都没有得手。可见,太平军的战斗力之差。

与太平军比起来,湘军在兵员的挑选上,可以说非常苛刻了。

咸丰五年,在武汉失守以后,曾国藩不在湖北,湖北的士兵招募管不了。他建议咸丰皇帝让湖广总督不要在武汉、德安附近招募士兵,因为平原城市的人比较懒惰,河边的人比较狡猾浮躁,而是应该到襄阳山区去招募士兵。襄阳离江汉平原比较远,那些溃散的无家可归兵油子大概不会参杂其间。专挑那些勇敢朴实的山里人,加以训练必成劲旅。

“故善用兵者,尝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这种招募风格也非常类似戚继光。戚将军最喜欢浙江山区的丽水兵,其次是义乌兵。曾国藩还认为,干大事的将军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却非常在意是否得到一两个良将,几千精兵。

“古之谋大事者,克一二名城不以为喜,得一二良将、数千精卒则以为大喜;失一二名城不以为忧,失一二良将、损伤数十壮士则以为忧。”

结语:真正的战斗力

湘军真正的战斗力是什么?不仅仅是深沟高垒,更重要的是精兵良将。结硬寨指的是深沟高垒,打呆仗全靠精兵良将。而太平军,既对堡垒建设没那么细致,又对兵将的挑选没那么严格。两者相遇,输赢已定。湘军常常以少胜多,不是没有道理的。

深沟高垒,好比是企业的技术和渠道,能看得见的,非常重要。员工的数量是显而易见的,而员工的素质不是一目了然的。所谓兵在精不在广,在战场上如此,企业经营也如此。有些企业讲究以人为本,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增加了几个领工资的老油条而已,如同军队里面混杂了流民。

真正好的企业如华为不是以人为本,而是要以奋斗者为本。



合格投资者认定

浙江浦来德私募基金有限公司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相关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 万元,且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请阁下详细阅读本提示,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


接 受 放 弃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法律声明
浙江浦来德私募基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5159662号  |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10-6621 9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