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期间饭局多。有些人在饭局上享受美食,有些人则在饭局上观察他人,甚至有些人在饭局上思考问题,全然不顾饭局本身。
第一类、饭局上的冥想者
王安石就属于这种人。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饭菜不讲究,甚至不看饭菜。 有位和王安石吃过饭的朋友,问王安石的夫人吴氏:“王大人是否喜欢吃鹿肉?”
吴氏诧异道:“何以见得?我跟他一起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他喜欢吃什么菜呢!”
朋友:“那次饭局,他只吃鹿肉。”
吴氏笑道:“你下次把别的菜放在离他最近的位置,试试看。”
过了几天,朋友又和王安石吃饭。
由于鹿肉丝被放在离王大人最远的位置,完好无损。 而靠得最近的菜迅速被王安石消灭。
朋友问:“老王,你咋不吃鹿肉呀?”
老王一脸懵逼:“有鹿肉么? 没看到。”
看来,王大人心里总想着改革变法的国家大事,吃饭不看菜,只是一个机械动作。
另一位只吃眼前菜的名人,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由于只吃眼前菜,在他吃完之后,厨师把几乎完整的一桌菜肴撤下,据说可以卖给饭店。
章大师并非想啥国家大事,按他自己的说法,只是懒得伸出筷子!
第二类、饭局上的美食家
大部分人属于此类,比如著名诗人苏东坡。 同事说,河豚是有毒的,做不好危险,尽量别吃。苏轼却不以为然。
常州朋友家里有擅长做河豚的厨师,苏轼就去吃了。河豚端上来后,厨师躲在屏风后,看着苏轼,希望听到苏轼说点什么。可惜,只闻吃饭声,不闻才子语。 失望!莫非做得不好?朋友正在犹豫思忖间,忽闻苏轼大喊:“太好吃了,死了也要吃!”还来不及反应,苏大才子已经大笔一挥,赋诗一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池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第三类、饭局上的观察者
比起饭局上的冥想者和美食家,两江总督曾国藩就不同了。他是个细心的人,喜欢在饭局上观察人,顺便面试。
有个老乡投奔湘军大营,吃饭时总是把那些包着谷壳的饭米粒挑出来扔掉。曾国藩知道此人家穷,有饭吃就不错了,却不珍惜粮食。按穷人家的常理,应该把谷壳去掉吃。据此判断,此人是容易忘本、见异思迁之人。于是给了几两银子,将这位老乡打发走了。
可惜曾大人不在了,否则必然是饭局上的相亲专家啊!
第四类、饭局上的发言者
其实,除了上述三类人,饭局上还有各式各样的人。最受欢迎的,恐怕就是饭局上的讲笑话者。曾国藩就是晚清时期最著名的“饭局笑话段子手”。
欧阳兆熊也曾经记录了一次曾国藩吃饭时讲笑话的情形。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夫人纺纱时,为了驱赶睡意,给家人讲了一个笑话。曾大帅听到之后,如获至宝。第二天早饭时,他转述给幕僚,效果良好,“坐中无不喷饭”。
李鸿章回忆曾大帅:“在营中,我大帅要我辈大家一同吃饭,饭罢即围坐高谈阔论。他老人家最爱讲笑话,常惹得大家笑痛肚皮,他自己偏一点也不笑,只管穆然端坐,捋须,若无事然。”
在中国现代社会,饭局是一个特殊的场合。做哪类人,的确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讲笑话者虽然受欢迎,也不可喧宾夺主。给他人尤其是东道主更多的发言机会,是一种涵养的表现。然而,沉默不语,只做一个冥想者,似乎与整个局面格格不入,并非上策。最佳的角色,可能是那种能在美食家、冥想者、观察者、发言者之间自由切换的人吧。别忘了,还有服务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