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想要成就大业的人,就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即使是芝麻大点的事也要做到严谨、细致,积少成多。
“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百尺之楼,基于平地;千丈之帛,一尺一寸之所积也;万石之钟,一铢一两之所累也。”
(一)
曾国藩的家书为什么那么多?因为他贼能写,三天两头儿就想写一封。在帝都做官时,京城不管任何犄角旮旯的地方发生了何种事情,他都要写书信跟家里人念叨一遍。有一次给老弟写信时,写着写着就开始批评弟弟写信不够细,希望以后越详细越好,真是操碎了心。
在后期围攻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城时,有一次他给曾国潢写信,家长里短,啥事也少不了,甚至提到了家里的竹子该怎么种,“每二尺宽乃可留一根”。真是细致到家了,打仗也不忘担心家里的农业种植,要不是做官,或许曾国藩就能成为清代有名的大农业家呢。
(二)
曾国藩在选兵时也十分注重从细节观察人。有一次,一位湖南老乡跋山涉水远道而来准备投军,众人本以为曾国藩请他吃一顿大餐,是看得起他,给个一官半职的当一当。谁曾想吃完饭后曾国藩就让他卷铺盖回家了。其他人困惑,什么道理呢?曾国藩说请他吃饭是探探他,这家伙明明是个穷得揭不开锅的小老百姓,从军养家糊口罢了。但吃饭时却当我面装起矜持来,把米里的秕谷一个一个挑拣了出来,真是耐心极了。一般的贫农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哪还会在意这些的。思来想去觉得这个人着实不可靠,不老实,将来在战争中说不定就当叛徒投靠了敌人。这样的人一定不能留下,还是哪来回哪吧。
嘿!要想了解一个人的修养,和他一起吃饭就够了。
曾国藩认为,“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所谓的“综理密微”就是明察秋毫。他又讲做事要讲究一个“明”字,既要高明,又要精明,做个明白人。
(三)
曾国藩做事严谨和细致认真的劲儿,在领军打仗上也是一丝不苟。湘军政治部设立了上到将领下到伙夫的严密细致的军事管理条例。在行军中都要定个闹钟,几点早起,几点做饭,几点操练,规定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在安营扎寨大搞建设时,壕沟要挖几丈深和宽,土墙要筑多高,也都规定得明明白白的。嘿,清代大建筑设计师曾国藩是也。
石达开、李秀成素来以用兵诡谲,善于偷袭著称,可在面对细密严谨如铁桶般的湘军的时候,也占不到什么便宜,还吃了不少闷头苦。石达开评价曾国藩时说道:“虽不以善战名,而尤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在整个平定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湘军也就是凭借这种细致严谨的优良作风,越打越有经验,越打越有信心,并且创造了伤亡率极低的神话。曾国荃在南京城外大战李秀成那一场战斗,就很值得拿出来说道说道。话说曾国荃被功劳冲昏了头,想“一拳KO李秀成”,尽快拿下战斗的金腰带,竟然率领两三万人直抵南京城下。曾国藩作为教练级人物,写信及时劝阻,也没能拦住这一颗躁动的心。此时,太平天国的“忠王”李秀成看到了反杀的绝佳机会,带领20万太平军,顺势包围了湘军,试图重演一次三河镇大捷。(旁白:当年三河镇大战,李秀成与陈玉成搭档,消灭了孤军深入的湘军王牌李续宾和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然而,这次,对手也不是吃稀饭长大的,是人间号称湘军“曾铁桶”曾国荃,场面一度十分焦灼。在曾国藩的远程指挥下,最终曾国荃带领湘军以一当十,拼命防守,奇迹般地坚守了46天,躲过了李秀成多次不断攻击的招式。而李秀成这方呢,体力透支,最终因粮草不够而撤退了。这场战斗也算是曾国荃在劣势情况下打了个平手,幸免一难。反过来回想曾国荃,如果没有平时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在战略决策错误的情况下硬生生地扛住进攻呢?这可是实打实的硬扛啊!既没有高妙的迂回穿插、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术,也没有诸葛亮的妙计锦囊。注重作战细节,士兵训练有素,基本功更扎实,指挥更专业,粮草更充分,这就是湘军的优势。
(四)
说到注重细节以获取大成功,就不得不提乔布斯这位极度完美主义者了。
乔布斯生前设计的最后一个产品,是苹果的新总部。就连门槛,都不能够有一丝的衔接不规整。这不是没事找事吗?不,乔布斯认为,如果门槛衔接的不够完美,让我的工程师在进出的时候还要放慢脚步去适应门槛,这可能会让他们失去一个正在思考的好点子。
精于细节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乔布斯时代的苹果,靠着吹毛求疵,收获了一大批的忠粉,也为苹果后续市值突破一万亿美金奠定了基础。
如果你赞同本文的观点,或是对作者感兴趣,欢迎在后台留言与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切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