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之胜太平军,不是胜在技术,不是胜在天时地利,而是胜在人和。太平军一度占据了天时地利,但是太平军输了,输在人和。以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为首的湘军领袖,始终精诚团结;而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太平军领袖总是勾心斗角,自相残杀。湘军的成功,正好印证了那句俗话“家和万事兴”。
对现代企业也一样,推而广之,对任何组织都一样,人和是超级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对那些“没爹没矿没背景”,完全靠市场化运作的企业,人和是第一重要的因素。我个人职业生涯最大的失败就是投资了一个行业前景非常美好却内斗激烈的公司。也只有自己亲自踩过雷才能感受老祖宗朴素的真理啊!
一、太平军的自相残杀
话说,那是1851年的一个冬天,38岁的洪秀全聚集拜上帝会教徒。在广西金田画了一个圈圈,大张旗鼓的誓师起义,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的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冲锋起来也是势如破竹,然而由于起义时人设立得不行。在一开始就埋下了内讧的祸根:洪秀全宣称自己是天父的儿子,耶稣的弟弟,还要杨秀清时不时cosplay天父下凡。因此,洪秀全虽然贵为天王,却没有绝对权力,还不小心成了杨秀清的儿子,被占了大便宜。
这种格局在前期生存条件恶劣的时候还没有显示出问题,毕竟大家誓师的时候都说好了要共患难的。然而,有难同当易,有福同享难。在定都南京之后,杨秀清开始搞事情了。他不仅以你爸爸下凡名义逼迫洪秀全,还捎带手得罪了北王韦昌辉,生怕太平军内部还有友军。这些事情看在清朝密探的眼里,怕是做梦也会笑出声。那伙人也乐得轻松,悄咪咪在《贼情汇纂》中就预言了天京事变:“杨贼与昌辉互相猜忌,似不久必有并吞之事。”深藏功与名。
果不其然,他们还蒙对了,天京事变还真的爆发了。韦昌辉联合秦日纲杀了东王杨秀清及其2万无辜旧部。翼王石达开想当好人,义愤填膺站出来斥责韦昌辉妄杀无辜,没想到惹祸上身又和韦昌辉结下了梁子。虽然石达开连夜卷铺盖跑了,但他没来得及带走的留京一家老小却被韦昌辉屠了满门。这下可好,惹了个不共戴天之仇。逃到安庆后,石达开自然是要起兵讨伐韦昌辉。但他也不着急,而是先跟洪秀全打了个报告,宣称“如不得其头,即班师回朝攻灭天京”。石达开都说的这么明白了,洪秀全难道看不出来?没办法,总不能为了一颗芝麻丢了天京这颗大西瓜,只能下令处死了韦昌辉。
但是矛盾并没有结束。石达开封的是“翼王”,但被许多人称为“义王”。洪秀全又怕他成为第二个杨秀清,于是提拔了两个没有什么功劳的哥哥,把政务交给了这两个兄弟,石达开被架空了。为了避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于咸丰七年离开南京。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也吃够了乱封王的苦,发誓永不封王。但是见到族弟洪仁玕后,一时高兴,就把这茬给忘了,大手一挥将他封为干王,封为军师。这下李秀成就不开心了,当初不封王也是你说的,如今才过了多久你就给忘了个干净!你这负心汉!这事李秀成一直记恨着,甚至被俘后也不忘在自己几万字的《李秀成自述》中狠狠地记上一笔:“见其弟至,格外欢天,一时好乐,重爱其弟,到京未满半月,封为军师,号干王,降诏天下,要人悉归其制。封过后,未见一谋。”这下好了,金田六结义正式演变成了宗亲与外族的内斗大会,尤其是洪秀全的二哥洪仁达最被太平军嫉恨,左宗棠也凑热闹当起了预言家,判断天京事变还会重演:“惟伪忠王李秀成、伪章王林绍璋与李侍〔世〕贤尚称投合,余则彼此猜疑,势不相下;金陵逆首洪秀全之兄伪勇王洪仁达尤为各贼所恨。似从前杨、韦两逆互相吞噬之事,不久必将复见。”
虽然后来没有让左宗棠保住预言家的身份,没有再一次发生类似天京事变的情况,但是李秀成和洪秀全之间的嫌隙已经宛若东非大裂谷,毕竟谁都不能当做无事发生过。同治元年,曾国荃孤军深入,驻扎南京城外的雨花台。此时李秀成正在围攻上海。洪秀全要求李秀成回援南京。李秀成提出先给南京供应粮草,拿下上海的粮草基地,一年后再解南京之围。但是洪秀全不答应,他心里怕得不行,心想李秀成你这是要翻天吗?他气得一天下三次诏书催李秀成赶快动起来,不然休怪我不客气了:“三诏追救京城,何不启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
李秀成没办法,只能从上海赶回南京,带领20万大军和曾国荃的2万湘军干架。可惜,足足围攻了46天,没有成功。其实李秀成的建议是正确的,事实证明,南京城墙可比太平军内部坚固得多,一时半会儿真找不到空子钻,曾国荃也打了三年才拿下来。如果当初洪秀全能听李秀成的,拓展上海,在南京周边打开更大局面,也许还能保下南京也未可知。然而,从洪秀全的诏书来看,他对李秀成的不信任已经就差当面开干了。
二、湘军的团结
洪秀全的诏书让手下将领感到寒心,你都不相信我们,这兄弟同心我玩不下去了啊!换位思考咸丰皇帝,虽然谈不上英明神武,但他是断断不会写这样的诏书的。即便咸丰皇帝对曾国藩严厉斥责,也不及洪秀全对待李秀成半分。最严厉的一次,也不过是咸丰四年,曾国藩靖港失败以后,撤了曾国藩的侍郎职务。他对曾国藩说的最重的一句话就是“实属咎有应得”。后来的湖口失败,咸丰皇帝并未责备,反而勉励。直到咸丰六年的农历十一月,曾国藩在江西被石达开一直压着,没有什么进展,咸丰皇帝才再次责备曾国藩日久无功,就算他不加罪于曾国藩,曾国藩自己有何颜面对江西父老:“劳师糜饷,日久无功,朕即不遽加该侍郎等以贻误之罪,该侍郎等何等颜对江西士民耶?”这么看来咸丰皇帝对曾国藩可是真的爱之深,责之自己反省了。
如此我们可以看出,洪秀全和咸丰皇帝其实是两种类型的领导者:洪秀全咄咄逼人,刀刀见血;而咸丰以道义相责,我没有骂你,我没有责备你,我就憋着,我希望你自己好好反思。尽管咸丰皇帝更加信任满人,不信任汉人,但那也只是清朝一直以来的传统,大多数时间皇帝和大臣之间还是笼罩着温情的面纱。而洪秀全和最重要的将领之间的关系却剑拔弩张,一丝残存的虚假情谊都不留,直接正面刚,令人胆寒。
除了皇帝的区别,在湘军内部,曾国藩作为一号人物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粘合剂作用。其实湘军内部也不对付,比如相爱相杀的李鸿章和左宗棠,以及彭玉麟和曾国荃之间其实也有矛盾。然而曾国藩早就看透了合作的本质,当曾国荃写信给曾国藩想另外成立水师的时候,他就告诫弟弟说,古来大事都是相互迁就而成,没有完全亲密无间的朋友,大都是凑合着合作,能凑合着过就行了。当曾国荃吐槽说彭玉麟脸色严厉让他不开心的时候,曾国藩开导他说,眼睛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彭玉麟脸色难看他自己不知道,弟弟你脸色难看,你自己也不知道。罢了罢了,随他去吧,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两步快乐无忧。
“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
左宗棠一直觉得自己才华横溢,第一次见面后就公开对别人说曾国藩才能一般,“才具稍欠开展”。但是曾国藩却不回嘴,还觉得左宗棠有本事,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他一直认为左宗棠在国家大事上非常尽心尽责。左宗棠受命去收复新疆的时候,曾经担心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掌管着西征军重要的饷源地,记恨着他说的坏话,会给他小鞋穿,不好好地给他供应粮草,让他立不了大功。“我即与曾公不协,今彼总督两江,恐其隐扼我饷源,败我功也。”然而,左宗棠西征以后,曾国藩负责的军饷一直源源不断的给他输送着,稳定而可靠,就像是相爱多年的夫妻,左宗棠一抬手曾国藩就知道他要什么。史载:“文正为西征军筹饷,始终不遗余力,士马实赖以饱腾。”左宗棠经常在公开场合数落曾国藩,但曾国藩都默默承受了,从来没有公开回应过,只有在晚年的时候曾对幕僚赵烈文说,左宗棠喜欢被人出格的赞美,也容易被人欺骗。“左季高喜出格恭维。凡人能屈体已甚者,多蒙不次之赏。此中素叵测而又善受人欺如此。”如果这都不算爱,那爱是什么。
说到湘军内部的团结,不得不提胡林翼。胡林翼早年受过曾国藩提携,心里一直记着曾国藩的好,想要报恩。后来胡林翼去湖北当了巡抚,受湖广总督满人官文管着。官文是一个不思进取、贪图安逸的人。好几位前任巡抚都被他给气走了,但是皇帝通常比较信任满人。胡林翼一开始和官文也有矛盾。但是为了大局,胡林翼主动巴结官文。胡林翼对下属说,“督抚相见,前事冰释,敢再言北岸将吏(官文的下属)长短者,以造言论罪”。官文听到后乐开了花,这家伙挺会来事,不错。胡林翼又用盐厘的三千两银子充做官文的办公经费,并和官文结拜为兄弟。胡林翼这厢巴结着官文,那边也不忘抓住机会鼓动官文向朝廷推荐他的恩人曾国藩。后来曾国藩果然靠着官文的推荐成功上位,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真是出门靠朋友啊!
咸丰十年,清军的江南大营又一次被攻破。之后不久,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城,把咸丰皇帝赶走,火烧圆明园。彼时大清朝时运不佳,多灾多难,没有了天时地利,已经回天乏术,神仙也难救了。连曾国藩都在家书由衷感慨,大局已坏,令人灰心。其实曾大帅自己也不善于打仗,最大的优点是脾气好。在这样的环境下,湘军居然胜了,太平军居然败了。只能说太平军败就败在内讧上。而湘军的胜利,不是天时地利的胜利,是人和的胜利。
三、沃尔玛为什么能壮大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经久不衰的东西,都是有理有据的。在当今社会,社会分工非常细化,一个孤胆英雄是成就不了一个大企业的。一切没有垄断资源的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内部关系一定要搞好。
沃尔玛成长于一个充分竞争的非常传统的行业,高科技武器对沃尔玛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只有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因此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研究案例。当时市场普遍认为,小小沃尔玛之所以能长大,关键在于小镇上没有“欺负他的人”。1977年,甚至有证券分析师曾经预测,只要市场上的竞争对手,例如克莱斯基的凯马特公司,稍微对沃尔玛放几只冷箭,沃尔玛很快就会不攻自破。沃尔顿在自传中回顾当时的分析师预言,“该公司的未来看起来是不确定的,我们认为沃尔玛是那种不成熟的公司之一,随时都可能垮台。”但是为什么分析师错了呢?沃尔顿认为,“她最大的错误就是对罗恩·迈耶离职后我们公司管理队伍的不信任。就像我之前说过的那样,有了大卫·格拉斯和杰克·休梅克进入董事会担任领导职务,我们公司就有了足够的人才,任何零售商都不可能指望得到更多了。”也就是说,分析师看到了产品、价格、规模等外部投资人容易发现的东西,却低估了人的作用。
在一个充分竞争的传统行业里,大公司拥有更多的资源,可以直接用更低的价格把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里。就算你小企业有什么好的策略,我大企业都可以迅速模仿,还能改良的更好。你说气不气人,可太气人了。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小企业蓬勃生长了出来呢?因为不存在一个理想化的竞争环境,企业都是由人做的,就算大企业的每个人都努力监控竞争对手,人的认识会犯错,更何况并不是每个人都努力工作,人会有惰性。但是当一个企业内部形成了人和之后,人和人之间那种强大的磁场,就会让一家企业拥有高涨的士气。员工内部就像磁铁的南北极一样,巴不得每天贴在一起。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获取机会,创造市场,产生强大的惯性,把企业做大做强。
四、高级合伙人之间的人和尤其重要
高级合伙人之间的人和,直接关系到公司的运行方向。就像湘军各大将领之间彼此凑合过一生的关系,又如太平天国各王之间互相不对付互相猜忌的关系,对组织的发展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要说员工发牢骚,每个公司都不可避免。正如士兵打架是军营里的家常便饭,还谈不上决定性因素。
看看江湖上三大互联网巨头BAT的发展现状,人和的作用就会显得更加清晰。相比阿里巴巴和腾讯,百度这几年着实是被甩得看不见先头部队的车尾灯了。截至2018年12月24日,百度的市值只有550亿美元,而阿里巴巴有3422亿美元。腾讯与阿里巴巴旗鼓相当,3万亿港币左右。这三家公司中,百度就像个星级酒店,高管住个两天就要走人。离职对百度来说就是家常便饭,都不能算是个新闻了。比如曾经的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人工智能科学家陆奇,都是没干多久就从百度离职。一位跟随李彦宏多年的百度前高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李彦宏是一种西式管理风格,把每个人都当成下属,不江湖,所以有时候让人觉得单纯,有时候让人觉得冷漠。”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百度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而马云对他的团队可以说是一百万个信任了,他不止一次的说,“天下没有人能挖走我的团队!”“失去阿里、失去淘宝没关系,只要我的团队还在,我就有信心再造奇迹!”能让蔡崇信放弃高薪投奔初创时期的阿里巴巴,就可以看出,马云的确不是一般人。他能挖出金山银山,但他更厉害的是在没有金山银山的时候,能让人心甘情愿替他跨过火海,越过刀山。马云的这番话着实值得深思啊。
华为也是一个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做得非常好的大企业。任正非重视公司的其他人,从来不居功自傲,自己生活也非常简朴。在任正非的自述中,他把2002年的公司发展功劳归为“孙董事长团结员工,增强信心,功不可没。”他不仅经常赞美员工,还主动分权。为了让公司不过分依赖他,还实行了轮值CEO制度。任正非甚至说:“我知识的底蕴不够,也并不够聪明,但我容得了优秀的员工与我一起工作,与他们在一起,我也被熏陶得优秀了。他们出类拔萃,夹着我前进,我又没有什么退路,不得不被绑着,架着往前走,不小心就让他们抬到了峨眉山顶。”大家不妨比较一下,这是不是和曾国藩的语言风格一个路子?看来天底下的狗熊千奇百怪,英雄倒都是各自相似。
高管的团结,对大公司非常重要,对创业型公司也同样重要。我的一位同事认识的一个互联网的创业公司,本来已经获得了3000万元的基金投资款,可以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结果他们可倒好,合伙人们开始闹分家了,直接把款退给投资人,错过了业务发展的最好时机。这个公司最后以破产告终。创始人对我的同事说:“创业不易,会遇到各种坑,但是合伙人是最重要的。这次很不幸遇到了最大的坑。”
我职业生涯最大的失败是投了一家看起来行业前景很美好却内斗激烈的公司。我曾经以为哪个公司没有一点矛盾,小打小闹的很正常,却没想到矛盾不断升级,从NPC变成了大BOSS,最后这家公司成功曝出黑天鹅。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家公司的二股东(也是高管)第一次见到我,就如数家珍的给我爆料大股东的八卦,说他“只爱豪车和女人”。我当时对他说,如果要把馅饼做大,就不要在别人面前说大股东的不好。他当时并未表态。而我没在意。忽视了人和这个重要因素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所以遭到了滑铁卢。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祖宗的话就是精辟!在现代社会,希望每个投资人、管理者心里都怀着这样一个理念----家和万事兴,人和组织强。让我们生活的家庭、工作的组织都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