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适足以欺世盗名为已矣。”
点评: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八,曾国藩吃过早饭后,给朋友何子贞的一幅画题了一首诗。一整天接待了几波客人,迎来送往,心情颇不平静。晚上掌灯以后,何子贞来访,曾国藩急不可耐地让他看诗。何子贞说写得非常好,曾国藩的心竟砰砰跳起来,几乎不能自持。这天晚上,曾国藩还当着何子贞的面批评别人的过错,飘飘然信口开河。等何子贞走后,曾国藩回想起刚才的心理活动,狠狠地鄙视了自己一番。喜好赞誉,讨厌批评,是人之常情。但是在青年曾国藩看来,这种对他人的评价过于在意的态度,是患得患失的心态所造成的,如果不改正,那么一切的学问只是用来欺世盗名而已。过了几天后,曾国藩再次在日记里批评自己,“每日游思,多半是要人说好”。
人生活在社会中,对他人的评价多多少少都会在意,就连一代完人曾国藩也不例外。但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就会像父子骑毛驴的故事一样,盲盲然无所适从。别人的评价重要,但并非做事的标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更加重要。
闻誉则喜,是一种本能:闻过则喜,是一种涵养。发个朋友圈,总是盼望别人点赞,每日有多少时间浪费在这里呢?不打破此惯性,则才智无法提高,工作无法进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往往不是被人点赞,而是别人中肯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