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
点评:出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的《曾国藩家书》。这一年,曾国藩三十一岁,是家乡父老心目中高不可攀的“曾翰林”、京城领导眼中的闲散词臣“小曾”。由于不需要每天去翰林院,为了节省房租,小曾干脆住在北京城外,也就是郊区。平时在家读书,有事的时候再去单位打卡。好友吴竹如经常来看他,屡次劝他搬进城内居住。为什么要搬进城内呢?因为城内有良师益友可以交流讨论,比如唐鉴可以拜为老师,倭仁、窦兰泉可以做朋友。这些人都是满腹经纶。在他们的影响下,师友夹持,每日熏陶,就算是懦夫也会立下志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吴竹如建议之前,唐鉴、倭仁这两位朋友也曾经劝过他搬入城内。小曾盘算了一下,自己住在城外,既没地铁也没公交,要进一趟城基本靠两条腿,的确很花时间。于是,在众人的劝说下,为了方便被师友夹持,曾国藩决定搬入城内居住。
刻意地和值得交往的朋友亲近,多交流互动,是曾国藩成功的方法之一,也是现代人成功方法之一。过于佛系,事事被动,好运怎么会来临呢?
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身价,约等于关系最好的五个朋友的平均身价。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需要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如今交通通讯非常发达,朋友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容易了。多和好朋友交流,多向好老师请教,有机会尽可能多见面,就是曾国藩所说的“师友夹持”。也许他们没有直接起到帮助,但是他们考虑问题的见识、做人的态度无形之中会产生帮助。回顾起来,在北京的这些经常交流的朋友,对曾国藩后期平定太平天国,没有一个直接起到帮助。反倒是和曾国藩来往不多的胡林翼,在后期给了曾国藩决定性的帮助。但是这些朋友对曾国藩的性格塑造、能力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总之,良师益友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那么,你的师友在哪里呢?赶紧给他/她打个电话,约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