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可以为天地之完人,可以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读书而后有所加于毫末也。”
点评:出自咸丰元年八月十九的《曾国藩家书》。
这是曾国藩对最小的弟弟曾国葆的教诲与期望,描绘了做人与读书的微妙关系。“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倘若颜值不够,那就读书来凑。”这些话简单粗暴地阐释了读书是可以提升智慧与气质不二选择。但是曾国藩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与读多少书没太大关系。他心目中有两本书必须细细品读。一本是宋代朱熹的《小学》,另一本是清代陈宏谋的《五种遗规》。这两本书讲述的是家庭伦理、为人处事以及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除此外的其他书,能读固然好,不读也无妨。换而言之,只要身心内在美,伦理道德良好,就可以是圣贤,就可以是天地之完人,读多少书与伦理道德并无关系。做个好人,是曾国藩的最高准则。
如今的教育体系,很多老师家长希望孩子能学到一门高超的技术技能,成为赢在起跑线的能人,于是各种报班学习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数理化等等。过于注重技术流技术控,关注思想道德的教育在不断弱化,是一大缺憾。在你追我赶的竞争压力下,社会充满了对成功的向往以及对他人漠不关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几百年前,博览群书的知识分子都是孝敬父母的楷模,而现在有些青年人把自己的知识武装到了硕士博士的境界,也不知道如何孝敬父母。过去社会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学校只教伦理道德,技术性的教育几乎一片空白。而现在社会发展进步了,反过来,伦理道德几乎空白,都是技术性知识爆炸。这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在学校里通常也有思想道德这门课,多数强调大道德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忽视小修养家庭伦理教育。纵观这几年的新闻,匪夷所思地发生了很多孩子打骂父母的新闻事件,让人惊讶后怕。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到底走向了何方?
其实,能力固然重要,但是道德更重要。只有内在品德完善了,才能把控外在能力格局。德才兼备是做人最高标准。有德无才的人仍然是好人,有才无德的人是最可怕,甚至有可能演变成灭霸。
读书多少和道德好坏有一定联系,但没有必然关系。只要道德好,人人都可以为圣贤!这是曾国藩的观点。用王阳明的话说,只要去掉私欲的蒙蔽,让良知呈现,人人都可以为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