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季高待弟极关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点评:出自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日的曾国藩家书。这是他写给弟弟曾国荃的。曾国藩说,老弟啊,左宗棠还是很关心你的,要用真心和左宗棠相处,切不可时常使用智术,虚与委蛇。他还告诉曾国荃一个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通用方法:别人对我虚伪,我用真诚去感化,久而久之那些虚伪的人也可能会变得真诚。曾国藩通过处理与左宗棠关系的事来教导弟弟曾国荃待人处世之道——以诚待人。这也是曾国藩人生中敬奉的金科玉律。后来曾国荃和左宗棠关系不错,也验证了以诚待伪,共趋于诚的方法是实用干货。
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左宗棠晚年脾气火爆,经常贬低曾国藩,往往一边大谈自己的丰功伟绩一边诋毁曾国藩,有时在家里骂有时在军营里骂,不择时不择地,可见他跟曾国藩有多么过不去。骂到这个程度,曾国藩不知道?老爷子心里清楚着呢!当别人向他转述左宗棠的诋毁的时候,曾国藩说自己“拙于口而钝于辩”,嘴巴太笨不善辩论,于是不闻不问,不骂回去,也不反驳,也不疏远,“以不诟不詈不见不闻不生不灭之法处之”,就这样百事随风而去。曾国藩用一颗赤诚之心对待左宗棠,以诚待人,也以诚服人。后来,曾国藩逝世,左宗棠挽联高度赞扬曾国藩,并落款为“晚生”,这不正是“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的真实写照吗?
有这样一个演义故事。周文王与姜太公交谈,在听到姜太公对局势的分析后喜不自胜,想请姜太公回自己的府邸深入交流。这时姜太公却摆起架子,坐在板车上,让周文王亲自拉车。周文王心里清楚姜太公是故意的,但还是拉着姜太公走起来,实在拉不动了才停下来。姜太公说,侯爷如此礼贤下士,走了七百九十一步,我便保你周朝七百九十一年。面对“大胆狂徒”姜太公的故意刁难,周文王没有暴跳如雷怒发冲冠,而是用大智若愚的厚道方式,以诚待伪,换来了姜太公的诚心,换来了周朝的强盛。
当然,曾国藩所倡导的“诚”是对于朋友、君臣、部下等等总体立场基本一致的人而言,对立场完全相反的太平军,曾大帅是以兵戎相见而非以诚相待。如果以诚相待,那估计历史上得多一个太平天国朝代了。曾国藩的这个原则是对特定的人而言,其目的是解决组织内部的矛盾,减少内耗,并非针对立场完全相反的人。接到诈骗电话,你有空跟他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然后教他如何从事慈善事业吗?以诚待人当然要讲究对象喽。
如何处理与立场基本一致的人的关系,曾国藩给了很好的建议,适当时候大智若愚,吃亏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