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
点评:出自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九日的曾国藩日记。此时曾国藩在翰林院任职,意气风发。这天他的父亲在京城过生日,亲朋好友都来庆贺。事后,曾国藩觉得自己的饭菜太便宜,招待不周。自己平时吃饭也不节俭,怎么至亲来了反而那么吝啬呢!思来想去,觉得还亏欠了一个叫郑小珊的朋友。他略通医术,经常为曾国藩家人看病,是曾国藩的同乡。先前不知道因为什么导火索,年轻气盛的曾国藩和郑小珊怼了起来,不欢而散。贺寿结束当天,曾翰林就屁颠屁颠地到郑小珊家为先前的事赔礼道歉,和好如初。晚上写日记时,曾国藩记录了《礼记》中的一句话“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说中伤他人的话,别人也不会用忿恨埋怨的话还击自己。他想,如果连这个道理都参不透,还能成什么大事?
《礼记》所说的道理听起来简单易行,不口出恶言即可。但现实社会中,却频频发生口出恶言,不仅使忿言反于身,还经常“买一送一”,返了更加严重的事物。跟着媒体报道走一圈。2014年,长春市湖西路与大屯街交会处附近,一男一女当街争吵,在半个小时的恶语相向后,两人大打出手,最后女子壮烈;2016年,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段的城中村,房东和房客因为修补道路问题发生口角,升级至刀枪相见,后来房客与世长辞;2019年4月,在东方市八所镇二环南路九里桃园音乐烤吧里,主管和后厨因口角而互殴,主管身亡。血淋淋的事件,无一不在警示着恶言出于口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如果最初选择不出言中伤,或许是另一个局面,可惜后悔药没有研发出来。
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中伤人的言语,在六月夏天也让人心生寒意。即使不是面对面,遥隔千里的网络上的恶言也会给别人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恶言的成本几乎为零,说出去只是挥洒了点唾沫,而收益呢?想了半天脑袋空空,唯有一时嘴爽!风险呢?收到别人的恶言,心不爽。收到更多听众的怀疑或者鄙视,心更不爽。在某种状态下,还可能收到冲动的刀子大礼包。算了吧,不划算,还是多积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