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明知其哥老会,唤至密室,恳切劝谕,令其首悔而贷其一死。惟柔可以制刚狠之气,惟诚可以化顽梗之民。”
点评:这句话出自同治五年八月初十日的曾国藩家书。当时,湖南民间哥老会(一个秘密结社组织)兴起,许多湘军将领及曾经参加过湘军的兵勇都卷入其中。慈禧太后下令严查哥老会,湖南当地随即刮起了一阵肃查之风。面对上查下查、人人自危的局面,曾国藩对弟弟曾国潢说,要礼貌对待那些湘军将领,就算明知他是哥老会,也应叫他到私密的场所,诚恳地规劝他,让他迷途知返免于一死。曾国藩随后抛出了理论支持,大意是只有柔弱可以克制刚狠之气,只有诚恳可以感化顽固的民众。
其实完全谈理论抬杠的话,柔弱不一定能克制刚狠。柔弱能制刚狠,一般都是有条件限制的。水滴石穿是《道德经》中用来说明柔能克刚的经典案例,然而那是在刚强者傻傻不动,任凭柔弱者击打的情况下发生的,是长年累月的效果。近几年频频爆出这样的消息,号称能以柔克刚的太极大师在擂台上对战出手快准狠的搏击选手,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其实不仅仅是最近几年如此,自民国以来都不乏这样的例子。曾国藩对待太平军可不是以柔克刚,而是以暴易暴。后人阅读曾国藩或其他先贤的著作时,莫要望文生义,只抠字面意思,而应注重结合历史背景,在特定条件下去理解领会其内涵。曾国藩在此信中大谈“以柔制刚”,无非是对那些参与哥老会的湘军将领们网开一面,放他们一马,不想让老部下寒心。这封家书中最有启发意义的不是“以柔制刚”,而是“唤至密室,恳切劝谕”这种沟通方法。
“唤至密室,恳切劝谕”这种方法比起在酒桌上或会议室等公开场合的泛泛之谈更有效果。社交活动中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即酒桌上只喝酒不谈事。饭局上的酒是为了拉近距离,培养感情,而不是用来谈正事的(一本正经地煞风景)。通过酒精的刺激和麻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对业务的开展也更为有利。同样地,两个人在一个没有他人在场的私密场合,心理的距离也会不经意地拉近。在还有其他人在场的公共场合,言语行动间往往有几分表演的成分,在密室里则更容易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所谓“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也是这个理。像班主任训话、领导找下属谈心此类事情,大多发生在私下的场所。当你想劝说他人改变主意时,创造这样一个“私密场合”,也许不失为一条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