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点评: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谁更贤德?孔子说,颛孙师常常做得有些过度,卜商常常达不到要求。子贡再问,如此说来,是不是颛孙师要更好一些呢?孔子说,过度和达不到同样不好。
王阳明的《传习录》也用一个悲伤的案例展示了过犹不及的道理。王阳明的弟子陆澄得知儿子病危的消息,心里很烦闷忧虑,不能自持。王阳明觉得他悲伤得有点过分了,于是教导说,父亲疼爱儿子,自然是天理,但是如果过于悲伤,便会陷入“心有忧患,不得其正”的地步。所谓“心有忧患,不得其正”出自《大学》,意思是说,如果心里有忧虑就会本心有失偏颇,无法端正。
《大学》认为,愤怒、恐惧、快乐、忧患这些情绪过分了都会影响人心的正。“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博学的王阳明还引用了《孝经》中的“毁不灭性”来劝慰学生。“毁”,指居丧过于哀痛。“毁不灭性”则是说不能因亲属过世过于哀痛而丧失了本性。他认为父母过世,儿女没有不悲痛的道理,怕是恨不得一起哭死过去。然而,天理本身就是有限制的,不应该过度。“天理本体自有分限,不可过也。”《孝经》中说,不要因为亲人死亡而伤害自己的身体,“教民无以死伤生。”
在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难以避免。亲人生病或者去世,令人悲伤,但不宜过度。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固然可喜,但是过于喜悦,也违背了天理。总之,各种情绪的发生通常都有合适的理由,但都不要太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