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点评:出自《传习录上篇》。有人问王阳明,为什么圣人能针对各种事物随机应变呢,难道他们是事先就做好了准备吗?王阳明告诉他,圣人的心如同明镜,正因为镜子足够明亮,任何事物出现在镜子里都能有所感应,没有东西能够不被找到。王阳明还拿周公和孔子来举例,是周公来制定礼仪制度教化世人,而非尧舜;是孔子删述“六经”来教育世人,而非周公。言下之意就是尧舜和周公的心灵之境很明亮了,不需要教育了。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是祖先崇拜。在孔子眼里,三皇五帝永远是最厉害的。在后辈儒家知识分子眼里,不容置疑的圣人还包括了孔子、孟子。王阳明也不例外,敢批判宋代朱熹,却不敢批判孔孟,而是尊崇孔孟。对三皇五帝,王阳明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比如王阳明说:“此便是太古之治,非后世可及。”
那么试问,三皇五帝、孔子和孟子的心灵之镜生来就那么明亮吗?只要是人,不是神仙,就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从他人学习,从外物学习,学习到一定程度才慢慢形成明镜。归根结底,心灵明镜还是来自客观世界。而王阳明过分强调心灵明镜的作用,至少对处在学习期的中小学生是不管用的。都没啥知识储备,明镜还没形成,又擦拭什么呢?
当然,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和经验的成年人来说,尤其对那些在某些领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的专家来说,要更加注重内心的整理,否则就犯了学而不思则罔的错误。对这些人来说,王阳明的教诲就显得格外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