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随才成就,才是其所能为。如夔之乐、稷之种,是他资性合下便如此。”
点评:出自《传习录·上》。学生陆澄问王阳明,是否要预先研究事物的名称、作用、度量等知识。王阳明告诉他存养心体是最为重要。要是存养心体能达到“未发之中”,对事物就都能触类旁通了,否则的话,再怎么研究事物也只能是个花架子,遇事没有半点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让陆澄全然不讲究事物的知识,而是要知道何者为先何者为后。王阳明还说,人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去发展事业,这样才能有所成就。他以夔(舜的乐官)、稷(尧舜时期主管农事的官)为例进行说明。夔、稷分别在音乐、农事上能有所成就,是因为他们的天性适合做这样的事情。
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才华是心灵中的天理所投射出来的。心灵中的天理越多,人所具有的才华就越多。如果心中没有私欲,纯粹都是天理,那么人甚至可以不被具体的才能所束缚,能干很多事情。就算让做音乐的夔和种地的稷交换工作,也是没问题的。
不得不说,王阳明有时说话过于极端。就算陆澄心中满满都是天理,但让研究心学的他和打篮球的姚明交换工作,情况会怎么样呢?恐怕陆澄连拿到球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对于一个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和经验储备的人来说,王阳明“随才成就”的观点就非常具有参考价值。因为这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积累了一定知识与经验,思维上已经形成了某些定势,尤其是四十岁以后的人,其思维定势和经验储备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如何认识自己,发掘内心深处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优势,就是人生规划的重中之重。擅长搞生产的人,就好好搞生产;擅长干贸易的人,就尽情干贸易;擅长做学术的人,就埋头做学术。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将事业发展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