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春,会试下第,缙绅知者咸来慰谕。宰相李西涯戏曰:‘汝今岁不第,来科必为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先生悬笔立就。诸老惊曰:‘天才!天才!’退有忌者曰:‘此子取上第,目中无我辈矣。’及丙辰会试,果为忌者所抑。同舍有以不第为耻者,先生慰之曰:‘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识者服之。”
点评:出自王阳明嫡传弟子钱德洪编纂的《王阳明年谱》。王阳明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1418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二十二岁时大好青年王阳明没考中进士,一些官员们急忙赶来安慰他。内阁首辅李东阳开玩笑说,你今年没中,下次必定能考个状元回来,不如写篇状元水平的文章让大家瞧瞧。于是王阳明“唰唰唰”大笔一挥,三下五除二就写好了一篇文章,在场的人眼睛都瞪大了,都惊叹王阳明是个小天才。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看着就有几分恃才傲物,下次他要是考中了,必然是目中无人。不知道是不是被那些嫉妒的人画圈圈诅咒了,王阳明二十五岁时参加会试又没考中。学舍里有些落榜考生正在捶胸顿足长吁短叹,懊恼得不行。同样是落榜考生的王阳明却来安慰他们,兄弟,这都不算事啊,世人都以考试不中为耻,我以考试不中而动心为耻。听到此言的人都很佩服王阳明的胸襟气度。的确如此,王阳明考试失败后还能兴致勃勃办诗社,登龙山对弈联诗呢!
沉着、冷静、不动心是王阳明个性的最大特征,他的学生们都希望能够学到老师“不动心”的本事。学生陆澄感觉自己安静时的修养状态还不错,但一遇到事又不行了。王阳明剖析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心修养,但没有在克制自己上下功夫的缘故,光坐在那里空想肯定是不会慌乱的,但如此一来你一遇到事情就难以站稳脚步。王阳明还告诉他,“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就是说人必须在事情上自我磨练,才能站得稳,才能做到无论是静养还是做事,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
那如何培养定力呢?不是特意挑一个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修禅打坐,而是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加以锻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环境可以吵闹,而心却要静。被朋友表扬了、和老公/老婆吵架了、被医生告知自己生病了等等情况发生了,都是修炼自己定力的机会。不断地在各种情况下磨练,得到的不动心境界才是比较牢靠的。也许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做到不动心,只能如渐近线一般无限接近而永远不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