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点评:出自《与杨仕德薛尚谦书》。这是一封王阳明写给弟子杨骥(字仕德)和薛侃(字尚谦)的信。据王阳明弟子钱德洪、王畿在《年谱》中考证,此时王阳明刚刚平定福建漳州、汀州和江西横水、桶冈的贼寇,已经抵达江西龙南县,马上要去俐头寨剿匪。启程前在给弟子杨骥、薛侃的信中,王阳明说,想要打败山中的贼寇容易,但是想消除他们心中的贼寇很难。这些小贼寇何足挂齿,如果诸位贤能人士能肃清他们心中的贼寇,这才是大丈夫非凡的功绩啊!
山中之贼是有形的,易于察觉;心中之贼是王阳明的一个比喻,是无形的,难以察觉。那么现代生活中的心中之贼究竟是什么呢?人类与生俱来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就是心中之贼的根源。人不是槁木死灰,如果没有七情六欲,那做人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七情六欲过分了,就会变成心中之贼。就拿愤怒这种情绪举例,人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自然会感到愤怒。但是如果过于愤怒,因愤怒而失去理智,就会影响健康。科学实验表明,一个人怒火中烧持续十分钟,会分泌出有毒物质,其毒素甚至能毒死一只小白鼠。愤怒不仅等于慢性自杀,还会让人判断失误。比如有些新股民,看到自己的股票不断下跌,通常会加仓来摊低成本。屡次加仓后,还是下跌,他们可能会逐渐愤怒。当继续加仓继续下跌时,他们可能会怀疑有个庄家躲在屏幕后,跟自己作对,到这个环节时,就会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我终于出离愤怒了”。越买越跌,越跌越买,甚至把全部家当压上去,造成更大的亏损,这就是愤怒让人失去理智的后果。
《中庸》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一个人平静的状态就是中,遇到事情情绪恰到好处就是和。“致中和”是一种中庸的思想。中和是人类心灵的最好状态,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致中和,就去掉了心中之贼。
曾国藩也有心中之贼。他年轻的时候,比较好色。有一次去朋友海秋家,他看见海秋漂亮的小妾,忍不住进行言语调戏。所谓“好好色,恶恶臭”,喜爱看美好的颜色,不愿闻恶臭,是人的本性,并没有错。但是越过了一定限度,就有错了。“发乎情止乎礼”,是致中和。曾国藩事后在日记中检讨的是自己逾越了中和的界限。还有一次,咸丰四年二月,曾国藩在靖港战败,悲愤交加,一度投河自尽。按照王阳明的说法,这就是过分悲伤了。战败了感到悲愤是天理,但是投河自尽后,谁给国家尽忠,给父母尽孝呢?自杀是不理智的逃避行为,儒家知识分子是反对自杀的。连曾国藩这样修为极好的人都控制不了情绪,时不时地让心中之贼溜出来,足可见破心中之贼有多难!
康有为说:“言心学者必能任事,阳明辈是也。”如果能破掉心中之贼,还有什么外界之贼破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