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点评:出自《论语·为政》。孔子说,《诗经》中的三百多首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思无邪”。思无邪,原本出自《诗经·鲁颂·駉》中一句诗:“思无邪,思马斯徂。”
后世对“思无邪”的解释各有不同,但在王阳明的理论中,“思无邪”的意思是没有邪念,思想纯正。他认为,这句话不仅可以概括《诗经》中的三百篇诗,《六经》也只要这一句话就可以贯穿始终,甚至古今天下所有圣人的话,都可以用这一句话贯通。王老师还夸张地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说道的呢,这是一句顶一百句的功夫!
“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此外更有何说?此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王阳明的致良知,就是“去人欲存天理”。致良知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去人欲,把人性中不好的欲望都去掉了,就是思无邪了。朱熹所倡导的是,通过对外在事理的研究来净化人的内心,即“存天理去人欲”。词语都是一样的,顺序却有所不同。两种学说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只是切入点不同。以“去人欲”为切入点,更容易修成一种不动心的境界。以“思无邪”作为生活的目标状态,更容易养成沉着、冷静、旷达的胸怀。“去人欲”是一个动作,“思无邪”是一种状态,两者所说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清晨刚刚起来,打开窗户,看到外面的美景,那一瞬间什么私心杂念都没有,就是“思无邪”的状态。然后,大脑就开始思考一天的安排,得失心就来了,这种状态转瞬之间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