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点评:出自《论语·宪问》。孔子说,古代人的学习是为了使自己增进修养学识,现代人的学习是为了表现给人看。对于孔子的这句话,荀子在《劝学》中有所发挥。荀子认为,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一举一动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听在耳朵里从嘴巴出去,完全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王阳明也曾在讲学中提过,圣贤的学问只是为了自己,重视学习本身而非效果。“圣贤只是为己之学,重功夫不重效验”。
完全只为丰富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比如向他人炫耀而学习,能做到这点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而不是荒岛上的鲁滨逊。谁能不在意他人的评价?谁能没有些功利的目的?曾国藩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绝大多数的成功都是夹杂着世俗的目的,真正如王阳明所说的圣人之学,其实是不存在的。人们希望获得他人的赞美,是人之常情,只要恰到好处并不过分,也是符合中庸之道的,并非人性中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
当然,孔子、荀子和王阳明所讲的“学以润身”的道理应该作为学习的主流目的。向他人炫耀或者追求名誉等等,如果也要作为学习目的,也只能是次要目的。主次还是要泾渭分明的,次要目的的占比不能超过49.99%。当然,如果能够把次要目的的比例降为0.01%,则是更好。写了一篇美文,发表了一通妙论,或者写了几个优美的毛笔字,拍个照发朋友圈求赞,也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事。但是如果能在写文章或者练书法的时候,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自我提高,努力做到完全忽视他人的评价,则文章会写得更妙,书法也会写得更好,更为重要的是心态也会更加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