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言‘朱子之学得之艰苦,所以为百世之师’二语,深有感于余心,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点评:出自咸丰十年八月初六日的曾国藩日记。这一天,两江总督曾国藩收到了夏弢甫(某县教育局局长)的来信。这个夏局长明明知道曾国藩军务繁忙,还写信跟他探讨学问,真是够执着的。夏弢甫说朱熹的学问是从艰苦中得来,所以流传千古,朱熹也因此被誉为百世之师。军务繁忙的曾国藩提笔给他回了封信说,是啊是啊,天下事从艰苦奋斗中得来才可能长久而伟大。
其实夏弢甫的话是有针对性的。朱熹认为“读书之法,莫过于循序而致精”,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息息格物”,依靠铢积寸累直至有所贯通。而与朱熹同时代的陆九渊先生嫌朱老夫子的方法太过繁琐,认为做学问应该直指内心,从心出发,只要去掉了人欲,剩下的自然就是天理了。陆九渊认为,虽然自己的方法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但是终将做得长久而伟大,“简易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据说陆九渊的这句诗杀伤力很大。当两位哲学家在鹅湖争辩的时候,陆九渊一抛出这句诗,朱熹立马脸色大变,辩论会不得不中场休息。
夏弢甫给曾国藩写信,是探讨朱熹和陆九渊的学术争论,也是为朱熹抱不平。曾国藩作为理学家也认同夏的看法。
从个人修身的角度来讲,陆九渊直指内心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所谓修身,修的是内心,当然要从内心出发,读书也是为了内心的充盈而服务。从做事的角度来看,比如说战争,比如说为官,比如说著书立说,陆九渊的方法却是用不上的,还是得靠朱熹的方法,一点点地去积累,一步步地向前推进。所以其实朱熹和陆九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没有必要争论,毕竟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就修身而言,陆王心学要比程朱理学技高一筹;就做事来说,程朱理学要比陆王心学高一个段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学术讨论,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不清晰,讨论了半天都不在讨论同一个事,却总是野心太大,希望自己的学说能涵盖一切,成为一以贯之的顶级大学问,这样就产生矛盾了。
对于那些想成就事功的人来说,学习程朱理学中的做事方法是有必要的。学习程朱理学中循序渐进、铢积寸累的精神,肯下笨功夫,不贪求捷径,艰苦奋斗,把事业扎扎实实地往前推进,才可能让事业久大。这样做了,事业不一定久大,但是不这样做,事业则不可能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