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道六经皆注脚,还谁一语悟真机?相知若问年来意,已傍西湖买钓矶。”
点评:出自王阳明的诗《送刘伯光》。1514年,王阳明升为南京鸿胪寺卿,写下了这首诗给好友刘伯光。如果“六经皆注脚”这句话都没有道破天机,那还有谁能道破真机呢?认识我的朋友如果问近年我在忙啥,就说我买了个凳子正天天在西湖边钓鱼呢!这首诗体现了王阳明悟得真机的洒脱胸襟。
诗中的“六经皆注脚”最早出现在陆九渊的文章中。陆九渊的意思是抓住根本精神之后,心中怀着这些精神再去读《六经》这些典籍,日渐明朗、日渐充实,就好像《六经》给我的思想不断地提供了注释。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里有:“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陆九渊认为,做学问要先究其根本,明其道,而不是拘泥于古代典籍,停滞在文义上。他说,读书懂个大概精神就行了,没有必要强加揣测和思量。有时候有看不懂的地方,就把他放在一旁也没有关系。只要对看得清晰透彻的地方反复玩味、推敲、领悟,内心和精神自然日渐充实、明朗,等到日后心中所学深厚了,以前那些看不懂的便豁然开朗了。
“大抵读书,古训既通之后,但平心读之,不必强加揣量,则无非浸灌、培益、鞭策、磨励之功。或有未通晓处,姑缺之无害。且以其明白昭晰者日加涵泳,则自然日充日明,后日本原深厚,则向来未晓者将亦有涣然冰释者矣。”
陆九渊、王阳明通过这样的读书方法,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与程朱理学所倡导的向外物求规律的方法形成区别。
各小组注意了!数学组、物理组、化学组千万不能这样做!这仅仅是古代知识分子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与学习自然科学毫无关系,切莫用错了地方。如何学习国学,如何修身养性,光明潇洒的陆老师、王老师都是我辈的楷模。附上一首陆九渊的著名诗词,以飨读者:
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