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异于人,而求同于理。”
点评:出自正德己巳年(1509年)王阳明的《与辰中诸生》。辰中即辰州,在今湖南怀化沅陵县一带。和辰州的学生见面后,王阳明写下这封书信,给他们提了一些做学问的建议。王老师说做学问不能故意标新立异,力求与众不同,而是要去接近真理,与真理相同。他还建议弟子们把这句话写在墙上醒目的地方,每天都看一看记一记。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提到过不能刻意标新立异,“是有心求异,即不是”。当朋友正在滔滔不绝大肆指责朱熹时,王阳明却说不能刻意挑刺。其实对于朱熹的某些观点,王阳明是持否定态度的,但王阳明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正确的观点,并非故意挑刺以彰显自己。
如今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机构或个人为了获取流量与热度,不断地制造一些与众不同的事件来吸引眼球,有些人为了“有心求异”甚至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某平台主播为了攫取更多的流量,直播吃蜈蚣以博人眼球,却不幸因此丧命。另一主播为了流量与热度,不惜在寒冬腊月跳冰河,结果却呛水而死。种种怪异行为,让人觉得荒诞不经,难以接受。然而纵观不算过于怪异的媒体圈与学术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现象也很常见。某浏览器为了获得更多的点击量冲击KPI,经常将文章标题设计得夸张离奇,让人浮想联翩,如“震惊”体、“脸红”体、“不转不是中国人”体等等,然而点进去一看,文章内容却与标题严重不符,用户颇有一种“标题仅供参考”的上当感觉。而某些“专家”对于一些时事热点总要大谈特谈,发表独树一帜的观点,却被网友扒出来漏洞百出,顶尖“专家”就沦为炮灰“砖家”了。对于这些刻意标新立异的噱头,一次两次,观众可能会上当,次数多了,领略了“标新立异”后面的真面目,观众还会买账吗?
只为贪名图利而无下限地炒作出来的“异”没有任何实质意义。没有有价值的内容支撑,就算“异”走红了也只是短暂的虚红,像倒啤酒时“咕噜”冒出的泡沫,终是昙花一现。真正历久弥新的,是对真理永无止境的探索。从不刻意求异,却始终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