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欲也,出乎其心之所欲,皆自然而然,非有所强,勿施于人,则勉而后能。”
点评:出自正德辛未年的《与黄宗贤》。我所想得到的东西,都是出自内心的想法,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由某种概念或者理论强加给人,然后勉强接受。王阳明的意思是,去掉了私欲的蒙蔽,将心灵中的垃圾清空了,留下的自然是美好的、符合天理的真善美。那么其所作所为都是从心出发,真善美自然而然就显露在行为上。
王阳明所信奉的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是抛弃式的,即抛弃掉一些坏习气,而不是填鸭式的、输灌式的。用陆九渊的话来讲,也叫“剥落”式的。抛弃、剥落心中的污垢,心就像明镜一样自然而然。而填鸭式、输灌式是不自然的。填鸭式的教育、学习就好像生物学中的抗原进入人体,会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体内的抗体对其产生排斥。
中国历史上除了王阳明,还有两位圣人提到了自然而然。一位是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另一位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看来圣人们的意见往往出奇的一致,其最高境界都是都是顺着人性而为,又合乎天道规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王阳明的话都表明他们追求一种心灵上的自由,而非外界的自由。
什么叫心灵上的自由?打个比方,人知道熬夜伤身体,但是当人被精彩的电视节目所吸引的时候欲罢不能,又“被动”熬夜了,这就是心灵上的不自由。人为什么明明知道熬夜不好却又熬夜呢?因为人的注意力过于集中在电视节目上了,人的追求集中在外在的东西上了,而不是集中在内在的心灵的和谐上。欲求心灵之自由,首先要目光向内,而非向外,追求向心而非外物。
宋代的陆九渊在湖北做官的时候,向辖区民众提出了一种生活理念,叫“穷快活”。不知道这种理念是否可以供当今政界人士参考,我觉得这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假如人们不管是穷还是富,把更多注意力从外在的物质满足转移到内在的精神快活上,那么这个社会应会减少很多争斗,更加和谐。在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信仰极度缺失的今天,也许到追求精神自由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