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浦来德私募基金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页 > 庞剑锋读曾国藩 >

庞剑锋读曾国藩

咨询电话:
咨询电话:

庞剑锋:罗泽南——冷静有主见而明智的朋友

有些朋友让你觉得热血澎湃,有些朋友能让你冷静客观;有些饭局就像热闹的劲爆酒吧,有些饭局像宁静的清吧;有些饭局清净是因为无话可说而冷场,有些饭局有话可说但仍让人清净。跟罗泽南老师一起吃饭,就好像身处一个让人冷静客观又有话可说的清吧。这样的朋友虽然在感情上走得不近,不能不能一块喝酒称兄道弟,但是却能在业务上给予很大的帮助。

有些感情深厚的朋友,如郭嵩焘,刘蓉,是曾国藩很早认识的,有点像发小,经常写诗相互消遣,感情很深,但他们对曾国藩业务上的帮助并不大。有些嫉妒心强的朋友,如左宗棠,但是他很公正,为国办事,嫉妒只停留在口头上,不会背地里使绊子,是个有嫉妒心的正人君子。沈葆桢和罗泽南,都属于主见较强的朋友,但是区别在于沈葆桢的主见往往是错误的,对大局不利的,而罗泽南的主见往往是正确的,对大局有利的。


(一)冷静而苦逼的乡村教师

罗泽南这个人物在历史的舞台出场时,就透露着一股悲惨的气息。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这个“罗罗山”念起来倒是有点萌。罗泽南是湖南湘乡人,与曾国藩是正儿八经的老乡。只是罗泽南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甚至悲惨,早年没有做官,只是一个苦逼的乡村教师。

罗泽南家世代贫穷,从史书上看,至少是个“穷四代”。“公家世贫甚。”失去了母亲后,兄长没了,祖父也没了。十年内,九个亲人接连去世。“丧其母,又丧其兄,旋丧王父。十年之中,连遭期功之戚十有一。”他的老婆因为接连失去了三个孩子也哭瞎了眼睛。“妻以连哭三子丧明。”长辈妻子孩子接连遭遇惨事,可以说是惨绝人寰了。

因为没钱,曾经有一次考完试只能徒步走回去,双腿就是他最好的交通工具了。家里人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尝以试罢,徒步夜归。家人以岁饥不能具食。”

罗泽南确实很惨,但他却没有糊口度日,浪费年华。他更加地刻苦读书、教书,没有过多地担心家里的变故,只忧心自己的学问不够顶尖而不能入圣眼;不因为自己生活的困苦而羞耻,只羞愧于自己的学问不能兼济天下。“公益自刻厉,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不耻生事之艰,而耻无术以济天下。”

他教书育人,以孔孟之道、程朱理学为自己的信仰,是一个典型的教师。后来跟曾国藩的队伍之后,仍然保持着教师本色。曾国藩在给罗泽南的墓志铭中提到他的风格,“朝如鏖兵,暮归讲道”。这种对思想教育的重视,也让后来湘军的罗泽南部成了有信仰的部队。在古代的士兵眼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带着学生上阵真的很厉害,怪不得蒋介石要做黄埔军校的校长。

根据《清史稿》记载,罗泽南曾经说打仗的道理在《大学》第一章就讲到位了,《左传》的曹刿论战那个关于士气的故事是注释。“尝论兵略,谓大学首章‘知止’数语尽之,左传‘再衰’、‘三竭’之言,其注脚也。”

《大学》的第一章说,知道了理想和目标,才能有定力,然后能静下来,然后能安心,然后能思考,然后有所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罗老师特别爱看书,觉得张载所说的主张静心的理论非常好,于是写了一本《西铭讲义》的书,还根据各种大师的理论写了相应的很多书。“凛降衷之大原,思主静以研几,于是乎宗张子而著《西铭讲义》一卷,宗周子而著《人极衍义》一卷。幼仪不慎,则居敬无基;异说不辨,则谬以千里。于是乎宗朱子而著《小学韵语》一卷、《姚江学辨》二卷。......于是乎有《读孟子札记》二卷、《周易本义衍言》若干卷、《皇舆要览》若干卷、诗文集八卷。

所以,罗泽南是个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罗泽南从思想上,从信仰上,从骨子里是能冷静的人。思想对一个人的性格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曾经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果断地采取量化宽松政策,并且一直坚持到卸任。这是因为伯南克在思想上就相信要直面危险、拯救危机,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叫《行动的勇气》,就体现了他一定要用量化宽松政策的决心。

(二)遇见曾国藩

罗泽南比曾国藩大四岁。道光二十年,曾国藩已经到北京做翰林了,而罗泽南才刚刚考上秀才。秀才就是他的最高学历了。所以人比人真是是气死人啊!咸丰元年(1851年),命运的女神终于光顾了罗泽南,湘乡县令朱孙诒举他为孝廉方正以应朝廷之选,过了四十不惑这道坎,才被举为孝廉,真是不容易。“逾四十,乃以廪生举孝廉方正。”

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进犯长沙,天下大乱才是罗泽南老师真正的幸运女神。看到世界并不太平,罗泽南建议办民兵团练,并获得当地知县朱孙诒的支持。罗泽南带着他的一帮学生(包括后来的湘军名将李续宾),在知县大人一起,东一枪西一枪地剿匪,颇有点剿匪大队长的味道。咸丰二年底,曾国藩奉旨办团练民兵的时候,听说有这么一只武装力量,就顺便给收编在自己麾下。在这之前,曾国藩和罗泽南并没有见过面,两个人是笔友关系,只是通过几次书信。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曾国藩就知道罗泽南,并且写信说,老兄深明大义,令人十分钦佩。“罗罗山兄读书明大义,极所钦仰,惜不能会面畅谈。”从那以后到咸丰二年秋,曾国藩没有到过湖南,罗泽南也一直没有去过大城市北京,所以两个人只是保持着神交。

(三)书生也疯狂

咸丰三年,江忠源去江西救援,便跟曾国藩讨人,曾国藩的湘军还没练成,就派罗泽南去了。罗泽南的部下原本大多是柔弱的书生,平日可能重活都很少干,第一次行兵布阵,就打到了南昌城下,更吃了兴奋剂似的,异常勇猛,战死多人。曾国藩喜出望外,没想到文弱书生居然不怕死,好事!“江忠源援江西,乞师於国藩,乃令泽南率以往。所部多起书生,初临行阵,战南昌城下,争奋搏,死者数人。国藩闻之,喜曰:湘军果可用。”

这真是书生也疯狂啊!这也看到了罗泽南老师苦心教育孔孟之道的效果,颇有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感觉。之所以要反复强调罗老师的理论,因为这是罗泽南性格的基础。

(四)冷静地攻克武汉

咸丰四年初,曾国藩觉得湘军练得差不多了,就从衡阳出发,在湘潭与其他湘军会师,带领着一万多人准备扫平贼寇了。这时,曾国藩带上了知县朱孙诒,却把罗泽南留在衡阳守大本营,防止土匪作乱。“罗公泽南、李公续宾湘勇二营,留驻衡州,以防南路土匪”。为什么不带上呢?因为这时,罗泽南老师已经47周岁了。年过半百,曾国藩可能基于尊老爱幼的角度,把他心目中的“老弱病残”留在了后方。湘潭大捷之后,湘军东征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头,老罗才被曾国藩调到长沙,才有了表演的舞台,开始不断立功,不断升迁。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攻克武汉。

咸丰四年闰七月,当湘军进攻到武汉附近的时候,面对太平军的坚固防守,曾国藩陷入了思考。心想,这么大城市,这回有的打了,也是块难啃的骨头啊。没想到,老罗掏出了地图。请注意,在当时地图是很宝贵的东东!现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很方便,不用花钱,而当时军事地图就无异于秘密武器。老罗绘制了地图,指出有两条路可以通到武昌,其中一路敌军强,一路弱,并自告奋勇进攻强的一路。根据《清史稿》记载,“泽南绘图献方略,谓由紫坊出武昌有二道,请以塔齐布扼洪山,而自攻花园。”罗泽南率兵直逼湖南,太平军依靠木城向湘军发炮。罗泽南命令士兵们便像蛇一样,弯曲前进,避开炮火,还表演了三次卧倒和三次起身,逼近了太平军,攻克堡垒。“泽南率队直趋花园,贼凭木城发炮。士卒蛇行而进,三伏三起,已逼贼垒。”真是够炫酷啊!

湘军按照智多星罗泽南的策略,果然把武昌和汉阳都打下来了。太平军又被追到了兴国去,在田家镇打了起来。罗泽南以两千的士兵抵御超过十倍的敌人,太平军大败,死在水里的,掉下悬崖的数以万计。看来湘军个个是牛人,以一敌十。虽然太平军是拜上帝会,但是看来上帝好像眷顾的是湘军。“如其策,果克武昌、汉阳两城。贼既东奔,追及于兴国,大膊于田家镇。公提卒二千,御数十倍之寇,蹙之江滨,挂石坠崖死者万计。”

攻克田家镇以后,湘军继续东下。有一次,罗泽南约好各军队前来会攻,但是过江过到一半太平军就打了过来,军队略有退却,罗泽南还伤了手臂,但是他仍然坚持指挥军队突围,跟弟兄都商量好了可不能放人家鸽子,于是分兵打败了街口的太平军,太平军的首领罗大纲败走。“泽南约诸军会攻。渡江未半,贼来犯,军少卻,泽南伤臂,仍指挥冲突,分兵破街口贼垒,贼酋罗大纲引去。”冷静的性格,从中又可以略窥一二。

作为曾国藩的部下,也是曾国藩的朋友,罗泽南就是这么冷静。所以从他身上,曾国藩没有体会到太多个人的感情,更多的是工作上的默契。而胡林翼就不同,曾国藩说胡林翼的才华超过自己十倍,对罗泽南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都擅长的朋友,曾国藩更多的是佩服,说他“大本内植,伟绩外充”,却没有夸张的评价。很快,胡林翼就需要罗泽南的照顾了。

(五)冷静地回援武汉

咸丰四年十二月,曾国藩在湖口陷入了困局。小船冲入了鄱阳湖,大船留在外面,湘军的重磅武器水军,被石达开用湖口的关卡活活地分开了。一天夜里,曾国藩在湖口的大船上,被太平军偷袭,座船被夺,文件丢失,痛苦不堪。很多当代人讲故事,说曾国藩在湖口再次跳水。但是我没有看到史料上这样写。大晚上的,估计跳水也不好营救。正规的史料上写,曾国藩乘着小船投入了罗泽南大营的怀抱,又说曾国藩越想越生气,想骑马冲入敌阵而死,被罗泽南劝阻了。不知道那小船是不是罗泽南派来的,总之,此时是曾国藩和罗泽南的友谊蜜月期。

面对湘军的挫败,罗泽南感到有点小小的忧虑,感叹世事无常,更加频繁召集士兵教导训戒他们,或者没事就研究一下《周易》打发时间。“公太息深忧,叹世变之未已也,益讨部众而申儆之,或解说《周易》以自遣云。”看来,虽然从了武,但罗老师一直没忘记读书,贯彻素质教育。此时,太平军攻陷了饶州、弋阳,罗泽南又去江西支援,再次得了胜仗。太平军攻陷广信,罗泽南又给抢了回来,又收复了德兴、景德镇。但是太平军打也打不完,这边平定了,义宁又失陷了。跟打地鼠一样,打完这边另外一边又冒头了。“时别贼陷饶州、弋阳,公入江西援剿,大战弋阳,克之。贼陷广信,又战信州,克之。又以其间收复德兴、景德镇。东路甫定,而义宁复陷。”

咸丰五年,塔齐布同志大年三十还在战斗,正月里还在加班,积劳成疾。咸丰五年七月塔齐布在忧愤中逝世。根据《清史稿》记载,咸丰五年,罗泽南见曾国藩的军事布置不是很合理,还给曾国藩提出了书面建议。他说,九江离南京很近,又能牵制到武汉,所以太平军才全力想去争取九江,所以九江很难打。又是进犯弋阳,又是攻打广信的,抄我们的右路;又占据义宁,守住梅岭,抄我们的左路。现在这左右两处已经平定下来,九江也比较安全了。

“泽南见江西军事不得要领,上书国藩,略曰:九江逼近江宁,兼牵制武昌,故贼以全力争之。犯弋阳,援广信,从信水下彭蠡,抄我师之右;据义宁,守梅岭,从修水下彭蠡,抄我师之左。今两处平定,九江门户渐固。”

然后罗泽南就提出了回援武汉的建议,这与《曾国藩年谱》记载的差不多。《曾国藩年谱》记载,咸丰五年八月初七,罗泽南单枪匹马从义宁赶到南昌曾国藩的船上,提交了提出了回援武汉的建议。罗泽南从西至湖北、湖南和东至江苏、浙江的大局开始说,想要取下江西和安徽,应该先打下武汉;而想要拿下武汉,最好从崇阳、通城而入。曾国藩听从了他的建议。“罗公由义宁策单骑谒公于南康舟次,指画吴、楚形势。谓方今欲图江、皖,必复武昌;欲图武昌,必先清岳、鄂之交。定计率军出崇、通以援武汉。公从其策。”

罗泽南要回援武汉,这意味着曾国藩将更加孤苦伶仃。一位幕僚对曾国藩说,你所依赖的就是塔齐布、罗泽南两位将军,现在塔齐布不在了,罗泽南怎么能放走呢?但是曾国藩一方面出于大局,另一方面迫于无奈,摇摇头还是放罗泽南走了。胸怀天下的曾国藩不仅放罗泽南走,还另外派了塔齐布的旧部一千多人跟随,使得罗泽南的部队充实到五千人。多年后,曾国藩坦言,当罗泽南离开自己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不爽的。

咸丰五年年底,罗泽南刚走不久,太平军的石达开趁机杀入江西,曾国藩感到难以支撑,写信给罗泽南,罗罗山兄啊求帮忙!可是罗泽南的表现让好朋友有点失望。他说,如果湘军现在突然撤离,胡林翼的人马不能够独立抵抗敌军,现在太平军的粮食快完了,很快就能打败他们,现在撤离绝不是好选择。“若湘勇骤撤,胡林翼一军不能独立,现在贼粮将尽,功在垂成,舍之非计。”不知道曾国藩收到此信以后,心中作如何感想。咸丰六年的时候曾国藩写信给家里,想把第三个女儿许配给罗泽南的次子,不知道是否想拉拢罗泽南的意思。“余去年有一信,言第三女许罗山之次子,敬请父大人主其事。”事实是,罗泽南这个朋友非常有主见,没有回来营救他。可能罗泽南这个朋友对曾国藩个人的帮助,已经到此为止了,接下来是对湘军大局的帮助了。

任何人,交到这种冷静有主见的朋友,就要做好被忽视的准备。也许他忽视你,是明智,也许是不明智的。幸运的是,回援武汉,从湘军的战略大局上讲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巩固了长江上游,湖南湖北的粮食才能源源不断地通过长江运送到湘军大营,才能为后续的安庆、南京会战提供扎实的后方基础。没粮食的话武林高手都发挥不了功夫。但是对曾国藩来说,他在江西九江、南昌,就属于孤军深入,形势非常艰难。老同志罗泽南又离自己而去,曾国藩虽然理解,还是伤心啊!


有些朋友是对的,但是你感受不到他的暖意。然而,外表冷静的罗泽南同志内心还是火热的,对朋友还是很有感情的。因为很快,他就死在了对朋友的焦虑上。

(六)因友情而死

由于石达开的攻势很猛,曾国藩向皇帝诉苦工作压力太大,皇帝却下了圣旨叫曾大人向罗泽南学习。石达开虽然人数众多,被罗泽南痛剿之后,接连挫败,可见兵力不在多少,而在领导是否得当嘛!“石逆所带贼党虽多,一经罗泽南痛剿,即连次挫败,可见兵力不在多寡,全在统领得人。”

根据曾国藩研究专家朱东安的《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描述,咸丰六年二月太平军攻破曾国藩直接领导的江西湘军的樟树镇大营,形势十分危急。曾国藩感觉实在扛不住了,老臣做不到啊!于是再次向朝廷奏调罗泽南带兵回救江西。清廷让湖北巡抚胡林翼决定。胡林翼和罗泽南约定,先猛攻武汉十天,看看能否拿下,然后再去江西救曾国藩。罗泽南压力山大,心里挂念着曾国藩的处境,焦虑万分,急着赶紧打完了去救他,于是猛攻武汉。

在咸丰六年三月的战斗中,命运女神打了个盹,罗泽南不幸被炮弹打中了,血流满面的他依然坚持指挥作战。因为伤势太重,他还是没坚持下去,次日死在了武昌城下。“三月......我军自洪山驰下,奋击追逐,直抵城下,飞炮中泽南左额,血流被面。驻马一时许,归洪山,犹危坐营外,指画战状。翌日,卒於军。

(七)至死不改学者本性

根据著名学者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的《近百年湖南学风》记载,罗泽南临死时突然睁开眼睛对胡林翼喃喃低语,然后写下了一句话,大意是混乱的时候能让人于最乱的时世仍能屹立不倒,不慌乱,才是真正的有用之学。“语喃喃皆时事,忽开目索纸笔书曰:‘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从这点上来看,罗泽南可能是湘军中在精神层次最接近王阳明的人。王阳明的理论特别强调“此心不动”、临阵不乱。王阳明整篇《传习录》基本都是围绕着《大学》的第一章展开。在具体的战争打法上,罗泽南也不是那么呆,而是善于灵活应变,非常善于进攻,出奇制胜,不是湘军后期的典型战法。

罗泽南打仗为什么这么厉害?曾国藩总结了两点:第一、在两军对阵的时候,他审时度势,瞄准时机再出手,命中率更高,主要源于罗老师有个理论,讲究静观事物的发展,研究细微的变化,此谓之天时;第二、行军打仗特别重视观察山川脉络,罗老师很讲究地图的作用。看来罗老师的地理成绩也不错。“其临阵审固乃发,亦本主静察几之说。而行军好相度山川脉络,又其讲求舆图之效。”

比较罗泽南和曾国藩这两个人,可以发现两人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都是理学信徒,都是理论家,甚至罗泽南比曾国藩更加热衷于理论研究。他们都是湘军的创始人,甚至罗泽南办团练的时间还稍微早那么一点点。他们都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比如罗泽南旗下有李续宾、李续宜、王錱等名将。只是罗泽南的生命太短暂,没有来得及培养更多人。他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罗泽南的军事才能远远超越曾国藩。而曾国藩的官职起点远远高于罗泽南。在咸丰七年曾国藩回家守孝之后,如果罗泽南还在世,论资格论武力值,罗泽南都可以担当湘军将士的领导来统一指挥湘军,可能就不需要曾国藩于咸丰八年再出山了。从圣人的三个标准来看,如果再给罗泽南多几年生命,现代被人广为称颂和赞誉的晚清完人,很可能不是曾国藩,而是罗泽南。立功,罗泽南的军事才能突出,领导打赢多次战役平定叛乱;立德,作为人民教师,帮助了很多人,桃李满天下;立言,罗泽南有好多理论专著面世,这点比曾国藩的家书更加称得上是理论。而且罗泽南作为劳苦大众的一份子,比曾国藩更加屌丝、更加励志,更加接地气,可能会更受现代人的欢迎。

在曾国藩的朋友圈中,罗泽南是一个冷静客观、重感情又不失主见、非常睿智的朋友,也是最有机会挑战曾国藩历史地位的人,可惜离场太早了!但是戏剧虽落幕,他的精神却永存人间。



合格投资者认定

浙江浦来德私募基金有限公司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宣传推介相关私募投资基金产品。

 

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 万元,且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请阁下详细阅读本提示,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接受”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


接 受 放 弃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法律声明
浙江浦来德私募基金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5159662号  |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10-6621 9029